·概念解读
一万小时原理指,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做一万个小时,应该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至少是行家里手。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的积累。算一算,如果我们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除此,无它!这就是一万小时原理所要告诉我们的核心要义。
·理论应用
以“为世界带来全新视角”为使命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疆),凭借完全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制造了包括消费级、专业级、行业级等惊艳世人的无人机产品,截至2018年估值突破240亿美元,员工发展到1.4万名,成为无人机行业的“独角兽”。
出生于 1980 年的创始人汪滔从小痴迷于航模,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架遥控直升机,开启了他的飞行梦想。不过直升机飞了不久就“掉”下来了,于是,他幻想着,直升机要是能在空中悬停,那会有多么美妙啊!
正是这个梦想使汪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习电子工程专业。200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毕业设计的最终演示阶段,本应悬停在空中的飞机掉了下来,结果得了一个C,让他失去了去欧盟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导师也是后来的同事李泽湘教授。得李教授指点后,汪滔开始研究无人机飞控系统,在宿舍中做出了飞行控制器的原型,由此点燃了他创业的激情,他是典型的“宿舍创业派”。2006年,大疆在深圳成立,最先瞄准的是海外航模论坛用户以及更关注航拍技术的影视从业人员,比如美国好莱坞的市场。但创业维艰,同年年底,公司出现财务困难,幸得陆迪投资9万美元解囊相救,才渡过难关。
汪滔酷爱技术,讲究产品品位,认为无人机产业主要是要沉下心做技术。大疆最早的技术起源于飞控,如今已经在通信、控制、动力、相机、陀螺仪稳定云台等一整套技术上有了技术沉淀;从专注于直升机的飞控系统到多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的研发,如今已经拥有了包括飞控、云台、图传以及图像稳定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从创立开始,大疆就以产品研发为导向,强调工程师文化,曾将首款农业植保无人机以该项目组的一位工程师的ID命名,这也是公司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体现。大疆还通过RoboMaster机器人大赛,挖掘出更多工程方面的人才。
2011—2016年,大疆在欧美、韩国等地开疆拓土,全球的销售额增加了约160倍。在2017年,大疆营业额达到了180亿元,海外营收约占80%。先国外,后国内,大疆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全球化路线。2018年,大疆发现国内短视频市场正悄然升起,开始加码国内市场。短视频的消费需求催生了更多“无人机”变种产品,很快中国大陆地区成为大疆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
当然,极速成长中的大疆也有烦恼。例如,如何平衡技术与管理的问题、内部腐败问题、危机事件公关问题,都曾给大疆带来不少冲击。但这些终归是成长中的问题。
回望大疆的发展历程,创始人汪滔正是基于对无人机的执着追求,从最初“悬停”的单一愿望,到要解决稳定性、清晰度、传输距离的任务清单,再到消费级一体机,以及现在的无人机场景式的应用和“无人机平台生态圈”的建立,十几年如一日,终于闯出了中国智造的崭新天地,让大疆因为“基因和品位都难以被模仿”而一直保持着“系统优势”。无疑,这是对一万小时原理的极好诠释。虽然,汪滔的一万小时跟别人的一万小时可能不同,别人的通常是瞄准了一个目标前进,而汪滔在跨越一个又一个目标之后,还不断摸索自己的新目标!“大疆目前正在做的都跟机器人视觉相关,如果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将在无人驾驶、工业制造等方面取得用武之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一万小时和更多的一万小时里,正如汪滔所说:“未来,无所不能!”
·管理启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功”也好,“十年寒窗”也罢,走的都是一段段孤独的心旅,“熬”的时间是漫长的,“熬”的内容是晦涩的,而这些正是成长的学费。
有时候,你明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可脚下却满是荆棘。那就说明,我们的修为尚不到,还未满一万小时。一万小时原理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低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大约都从5岁开始,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延长,9岁时每周练习6小时,12岁时每周练习8小时,14岁时每周练习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练习30多小时,共10000小时。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国际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的时间进行艰苦训练。
科学家发现,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象棋选手的研究中,数字10000反复出现。
一万小时的苦功夫不仅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是必要的,对一个团队做出一款卓越的产品也是必要的。任何好的产品都需要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打磨,花的功夫不够,得到的就只会是粗制滥造的产品。我们发现,有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做出好的产品以助其成功,就是基于“聚焦”上“加班”。聚焦使产品得到足够的人力,加班使产品积累到一万小时的门槛,由此水到渠成地成功了。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英国神经学家Daniel Levitin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我愿引用冰心先生《繁星·春水》里的一句话与读者朋友共勉:“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