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管理学者开始注重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与处理管理问题,尤其强调管理者需要注意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协调。
然而,在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看来,人际关系学说只关注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并没有研究个体行为者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但是,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那么为了使系统有效运行,必然要涉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以及如使得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在当时的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人际关系学说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管理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系统学派应运而生,并将协调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
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了《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组织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组织管理理论问题。他认为,组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社会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商业组织中的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被视为一个协作系统。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对管理思想尤其是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理论
巴纳德在他的作品中强调:“正式组织是人们主动、有意和有目的的一种合作。”组织是由个体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体只有在一定的互动社会关系下与他人合作才能发挥作用。
由于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因此巴纳德高度强调组织内部的平衡性和外部的调节性,反对传统的“组织有界限,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的观点。他认为,除了这些,组织还应该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其投资者、供应商、客户和其他会对公司做出贡献的成员。
巴纳德关于合作系统的理论指出,除非在互动的社会关系中与他人结合,否则个人无法发挥作用。作为个体,人们根据他们当前的目的、欲望或冲动,自由地选择是否参与特定的协作系统。人们会有不同的动机参与到协作系统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影响和控制的手段来修正员工的个人动机和行为。然而,这样的修正不一定能够成功,未必可以达到组织或个人的期望。正是这种不一致性导致巴纳德提出了效力和效率之间的二分法。
• 员工既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又是一个组织的成员,在特定组织中扮演着有限的角色。
• 管理人员的权威取决于下属是否接受他的指示。如果命令不被服从,那么权威就不存在。
• 个人虽然有自由意志,但是他的行为又会受到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管理人员一方面要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善环境条件,利用恰当的手段来影响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巴纳德认为,组织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1)协作意愿。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因此组织程序中不可或缺的是成员愿意在合作条件下提供劳动和服务。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合作意愿是不同的,同一成员在不同时期的合作意愿也是不断变化的。个人合作意愿的强度取决于各种因素,但这些因素大多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2)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达成合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目标使组织的成员心向一处,他们就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甚至不知道可以从合作劳动的结果中获得什么样的满足。这样,即使个人有合作的意愿,也会逐渐失去合作的动力。
(3)信息沟通。只有通过信息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合作意愿才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不同的成员就无法对组织的目标达成共识,也很难普遍接受组织的目标。与此同时,组织将无法理解组织成员合作的意愿和强度。信息交流是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必要条件。
根据组织的要素,巴纳德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
• 建立和维护信息沟通系统。巴纳德认为建立正式的信息沟通系统非常有必要,这是由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和协调成员之间工作的必要性决定的。
• 激发员工个人的努力。这包括招聘和选择合适的员工,保持组织的吸引力,以确保协作系统的生命力。
• 提出并设定目标。这是指确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明确每个部门的具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