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制造是推式和拉式的结合,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分为推动阶段和拉动阶段,推动阶段根据预测大规模生产以获得规模效应,拉动阶段根据订单实现差异化组合的定制服务。在延迟制造中,将推动式与拉动式的分界点称为顾客需求切入点(Customer Order postponement Decoupling Point,CODP) ,如图 6-7 所示。
图6-7 顾客需求切入点示意图
顾客需求切入点是供应链产品增值过程的分叉点,前后活动在驱动源、产品性质、市场定位、生产类型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具体见表 6-2。切入点前追求的是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切入点后追求的是产品柔性,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延迟制造是以切入点的选择来进行前后平衡,决定“规模”与“变化”的程度,实现供应链整体效应的最大化。
表6-2 顾客需求切入点前后对比
切入点定位与延迟制造规模、延迟类型、顾客化程度、产品柔性等众多因素相关,如图 6-8 所示。切入点位置越靠近顾客,延迟活动的规模越小,顾客化活动的复杂程度越低,因而快速响应已有产品品种需求能力越高,但是应对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就有所下降。而切入点偏于供应链的上游,通用化阶段就无法产生规模经济。
图6-8 影响顾客切入点位置的因素分析图
一系列标准化(规模)和顾客化(变化)程度的不同策略可以看作形成了一个连续统一体,两端是两个极端策略,即 MTS和 MTO,统一体中每一种策略都可能在供应链上被采用,但经过大量学者研究,一般而言定位趋向于统一体的中部,即部件制造标准化、组装和配送顾客化,也就是所谓的延迟组装策略,这一策略可以使大部分供应链,特别是制造型供应链,得到效应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