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应。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简化原理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协调原理就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最优化原理就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 。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称为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对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
产品标准化由来
产品标准化作为标准化范畴中具体对象之一,主要是指针对工业产品的类型、性能、尺寸、质量、选用材料、工艺装备、工艺方法、试验方法等规定统一的标准,并使之贯彻实施的过程。标准化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用途,按照规定的标准组织生产和使用。
产品标准化是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798 年,美国 E.惠特尼(1765——1825)提出零部件互换性建议并应用于生产,开始了最初的标准化。1850~1900 年蒸汽动力的采用和轮船、铁路运输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商业竞争加剧,要求产品规格、质量和性能统一化,标准化工作也有了相应发展。1901 年,英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标准团体——英国标准学会。1906 年,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际性标准团体——国际电工委员会。1947 年,成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国于 1978年 9月加入,也逐步拉开了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序幕。
产品标准化条件
企业应根据以下几方面来决定是否选择进行产品的标准化。
(1)产品的生产特点。从产品生产的角度来看,适宜于产品标准化的产品类别为在 R&D(研究开发)、采购、制造和分销等方面获得较大规模经济效益的产品。具体表现为:
① 技术标准化的产品,如电视机、摄像机和音响等产品。
② 研究开发成本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必须采取标准化手段。
③ 研究开发需要巨额投资的产品,如飞机、大型 PC、药品等研究成本较高的产品。
(2)市场竞争条件。
① 当企业目标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出现或市场竞争不激烈时,可以采用标准化策略。
② 即使目标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本公司拥有独特的生产技能,且是其他公司无法效仿的,也可采用标准化产品策略。
③ 实施标准化产品策略必须进行成本——收入分析。对于大量需求的标准化产品,必须严格根据收益情况来进行决策。除市场条件和企业自身条件之外,企业实施产品标准化还需要考虑技术标准、法律要求以及营销支撑系统等,即为企业从事营销活动提供服务与帮助的机构和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