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原理
孙子十分重视军事管理中的计划工作,他在兵法中首先讨论了这一问题。孙子将计划概括为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所谓“道”,是指一个组织的正确指导思想或目标。这是组织的全体成员所要共同协力达成的,在计划中处于首位。西方管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才将“共同价值观”或“共同愿景”的建立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天”和“地”是指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组织借以活动的条件和约束。任何组织要达到目标,必须了解和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将”是指军队或其他任何组织中的最高管理者。其担负着领导、指挥、监督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实现目标的职能。“法”即法度,如军队的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校的职掌区分、军事物资的供应与管理等。这些是实现目标的组织保证。以上五者是计划者(将)所必须知道的。“知之者胜,不知者败”。
(二)信息管理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把“知”,即信息工作看作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孙子还谈及许多收集信息的方法。如“相”,即直接观察,或直观调查法;“用间”即从“知敌之情者”处了解可靠信息等等。他指出,对收集来的信息要分析、筛选,因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所以对信息情报要作正确判断。信息传递也要准确、及时,要依靠恰当的媒介或载体,不能仅凭耳闻目见的表面现象做出决策。
孙子认为,根据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对战争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很重要。“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这里“算”即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预测。
(三)组织原理
孙子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意思是,组织规模大小不同,但管理原理是相似的,就是按一定层级和幅度建立组织结构;指挥人数众多的队伍与指挥人少的队伍一样,只是通讯和指挥方式不同。这里孙子是在强调组织结构及组织内信息沟通的普遍性。
在组织方面,孙子尤其重视领导人员的选择和素质要求。他说:“将者,国之辅也。”将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智,能谋虑,通权变;信,号令如一;仁,得人心;勇,英勇无畏;严,威严能肃众心。
(四)领导原理
1.“择人而任势”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士,这样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重任的人才,从而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精辟概括和论述。
2.“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在《行军篇》中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思是,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军纪来统一协调,这样训练出的队伍必胜。平常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常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得以认真贯彻,是将帅和士卒相互信任的缘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体现了孙子文武兼施、恩威并重的治军思想和领导原则。
3.“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胜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欲”即官兵同心。孙子把它作为分析战争胜败的最根本条件。如何才能“上下同欲”呢?孙子强调了“道”的作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说,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众的意愿与他相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为他出生入死,在所不辞。这里,“道”是指政治即得民心、顺民意的政策、法令、法制等。在企业管理中,“道”就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所以可以说,现代管理也非常强调“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