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是计划主导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ERP系统的计划管理中包括两个方面的计划:一方面是需求计划,另一方面是供给计划。两方面的计划相辅相成,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与控制。
ERP主要包括5个计划层次,即企业经营规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及采购作业,如图4-1所示。这5个层次的计划实现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的深化过程。越接近顶层的计划,对需求的预测成分越大,计划内容越粗略和概括,计划展望期也越长;越接近底层的计划,需求由估计变为现实,计划的内容越具体、详细,计划展望期也越短。
在5个计划层次中,企业经营规划和生产规划具有宏观规划的性质,主生产计划是由宏观向微观的过渡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是主生产计划的具体化,能力需求计划把物料需求转化为能力需求,而车间作业及采购作业则是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的执行阶段。
第一层:企业经营规划(又称企业战略规划)
该规划是企业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的高层决策。企业经营规划根据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国家有关政策、企业资源能力和历史状况、同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有关信息,制订企业经营计划,即对策计划。它包括在未来3~5年的时间内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及其在市场上应占有的份额、产品的年销售额、年利润额和生产率等。经营规划的制订要考虑企业现有的资源情况和企业的市场情况,以及未来可以获得的资源情况,其中包含较大的预测成分。经营规划是以下各层计划的基础,其准确性由预测的方法、信息的来源及信息的可靠性决定。
第二层:生产规划
该规划的任务是根据经营规划的目标,确定企业每一类产品在未来1~3年内,每年或每月生产多少,需要哪些资源。生产规划总是与资源需求相关,因此,有些文献也将生产规划视为资源需求计划。
第三层:主生产计划
该计划以生产规划为依据,根据近期市场需求信息,计划企业应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并在生产需求与可用资源之间做出平衡。
第四层:物料需求计划
根据主生产计划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数量和交货期,推导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日期,再推导出自制零部件的制造订单下达日期和采购件的采购订单发放日期,并在需求能力和可用能力之间做出平衡。
第五层:车间作业及采购作业
该计划处于ERP计划层次的最底层,也是执行层。它根据物料需求计划生成的制造订单和采购订单来编制工序排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供需矛盾是企业最基本的矛盾,ERP系统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最基本的矛盾,用模拟的手段进行计划和调整,充分利用信息反馈,实现供需平衡。每一层计划都要做到以下三点。
·确定生产目标。
·确定生产(或制造)资源。
·协调需求和能力之间的差距。
关于需求与能力的协调策略或措施,其通用方法无非是增减产量或增减可用资源。当材料短缺时,可考虑增加材料采购量、减少生产总量、用其他供给源和替换材料等策略;当劳动力短缺时,可考虑安排加班、增加班次、雇用新员工、转包、减少生产总量和重排生产等策略;当机器短缺时,可考虑购买新的机器、升级现有机器、转包作业、采用不同的工艺过程和减少生产总量等策略。在ERP系统中,上层计划是下层计划的依据,下层计划不能偏离上层计划的目标,从而使整个企业遵循一个统一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