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量化的传统和习惯难以改变。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都倾向于定性管理而非量化管理。
例如中国厨师做菜,基本上都是凭感觉,几乎不用天平、量杯之类的度量工具。连菜谱都写“盐少许”,具体放多少盐,由厨师自己把握。厨师只用一把菜勺,飞快地点取盐、酱油、味精、葱、姜、蒜等配料,如果取多了,用手一抖即可。这种非常不量化的做法,似乎不妨碍厨师做出大量美味佳肴。
反之,如果你让厨师用天平和量杯去配料,他可能就完全失去了感觉,甚至不知如何下手。
非量化管理方式可以做出好作品,但是无法打造出具有规模复制效益的企业。
尽管中国菜的味道远胜于西式快餐,但是中国餐饮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远低于肯德基、麦当劳。中国餐饮企业有很好的人才和技术,但是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可能很好,但是企业落后,可惜啊。
(2)人际关系凌驾于流程制度和量化结果之上。
国内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凌驾于流程制度之上。某些人违背了流程制度,却可以网开一面,久而久之会使流程制度失效。
量化管理貌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很容易得罪人。如果没有量化管理,很多事情可以含糊处理。一旦有了量化结果,人们都认得数字,分得清高低大小,这如何掩盖啊?要么怪罪量化方法不准确,要么抵制量化管理。
存在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量化管理是很难推行的,它会遭遇很多“不合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3)企业为量化管理付出了额外成本,但是未得到准确数据,未取得预期成效,难以继续推行量化管理。如果没有成功案例,同行企业也就不愿尝试量化管理。
首先,设计量化管理方法、制定量化管理制度是件有难度、比较消耗精力的事情。企业可能还要请外部咨询师提供协助。
其次,执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最大困难是获取充分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否则统计分析结果不准确,就达不到量化管理的目的。
例如,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人口普查是高成本的量化管理措施。我国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共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人口普查的难度也越来越高。数据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企业需要很好的技术手段来支持量化管理,要能够快捷、准确地获取数据,否则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太大,人们不相信,就很难再推动量化管理。
例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上涨1.5%。这数据与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相差甚远,舆论哗然。以后谁还愿意相信这类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