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悖论进行辩论,符不符合规矩

2019年11月12日23:42:54用认知悖论进行辩论,符不符合规矩已关闭评论

逻辑思维活动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的反映。换言之,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否符合其实际情况。

由于知识背景与思维能力的差异,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逻辑学中,认知逻辑也是专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人们就无法正确地认知事物,从而难以判断出足以证明结论成立的真实的“前提”条件。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就是基于这个目标成立的。

北大专家眼中的认知悖论

在认知逻辑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认知悖论。通常而言,认知悖论是一种思维矛盾的现象或者一种理论事实。认知悖论总是围绕着某个认知主体或者某种固定的认知逻辑系统来展开。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逻辑并不等于全知全能,世界上也存在逻辑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逻辑全能问题”这个判断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最典型的认知悖论。这个认知悖论假设某一个认知主体(人)总是清楚其所知事物的所有逻辑后承,从而引发了逻辑矛盾。显然,这个假设是不合理且不能被接受的。

认知悖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就出现了。战国时期的“离坚白”与“合同异”,都是当时哲学家们对事物做出的理论认知,而“离坚白”,则着重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指的是一块白石,看着是白石,摸着却是硬石,将两者区分开,就得到了不同结论。

因此,这种理论其实与“白马非马”是一样的。无论是白马还是白石,其内涵和外延都仅仅指的是那狭窄范围内的概念,将表象与事物本质完全区分开来,形成错误认识,大肆宣扬“白马非马”论。

而公孙龙则依仗自己的这套“歪门邪论”,行游天下。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虽然公孙龙的理论十分了得,但在遇到一位高手后,未经过招,便直接被“打”得“丢盔卸甲”。

公孙龙的两大劲敌

公孙龙被平原君尊为座上宾后,总是喜欢用他的“坚白同异”理论与人进行辩论。一天,孔穿来到平原君府上,与公孙龙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主题为“人有三耳”,期间公孙龙妙语连篇,分析精辟,最后孔穿败北。第二日,平原君与孔穿闲聊,说道:“昨天与公孙先生进行的辩论,先生认为怎么样?”

孔穿回答说:“公孙先生的确名不虚传,如果用他的言语来判断,人确实拥有三只耳朵。但说起来如此,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认为,‘三只耳’的辩论确实十分困难,但结论并不真实。可论证“两只耳”却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并且结论真实。因此不知道你会相信容易且真实的辩论,还是相信困难但虚假的辩论?”

平原君听后陷入沉思

随后,平原君就对公孙龙说:“不要再与孔穿进行辩论了,他所说道理的真实程度远胜言辞,而你所说言辞的逻辑性又远超道理,但最后必然是你落下风,因为真实情况并非你说的那样。”

不久,天下闻名的邹衍到了赵国,平原君想看看对方与公孙龙谁更厉害一些,所以邀请邹衍与公孙龙进行辩论。

邹衍知道公孙龙的才名,在辩论上净整些歪道理,因此与对方辩论纯属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他避实就虚,直接对平原君说:“我不与他辩论。众所周知,辩论就是为了将类型的不同之处区分开,让它们互不侵害;让不同概念得到有效罗列,让人不易混淆;讲述自己的辩论主题,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说明,让其他人理解,而不是让别人迷糊。如此,赢得辩论的人就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理念,失败者也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这样的辩论是有意义的,可以反复进行。但如果用十分片面的言辞作为论据,用巧言诡辩来诋毁对方,用不同意义的词来偷换概念,将别人引上歧路,必然会伤害治学最基本的操守。这种胡搅蛮缠、咄咄逼人,总要分出输赢才肯罢休的辩论,毫无君子风度可言。因此,我拒绝参与。”

平原君的门客平时没少受公孙龙的气,因此在听到邹衍的言辞后,大声叫好。从此,公孙龙在平原君门客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再受平原君器重了。

孔穿与邹衍一语道破了公孙龙的辩论手法——故意给对方制造认知悖论,从而将话题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尽管这种手法在辩论赛中屡见不鲜,但对于真正希望言之有物的人而言,纯属浪费口舌。

我们学习逻辑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为了便于自己在工作学习中更准确地认识事物与运用事物,而不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