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句精辟的论断——“科学开始于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物理学进化》中提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是靠数学或实验的技巧,而提出新问题与新理论,从新的角度认知世界,则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才真正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对于逻辑学而言,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认知逻辑领域。对认知悖论的认识,也是提高发现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认知悖论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矛盾,也是所有逻辑学家不得不面对的理论事实。它的存在挑战着人类的理性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也为科学发展带来了难题。所以,哲学家们埋头研究看似远离社会日常生活的“认知悖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现实意义。
局长的自首
一位地方警局局长,接到了一件棘手案件。这是一起绑架案,被绑架的是一名未满8岁的小女孩,绑架者寄来小女孩的手指要求缴纳赎金,但和其他绑架情节不同的是,案犯不管收没收到钱都会撕票。
这位局长掌握了一些线索,抓住了案犯中的一员A,他不能让对方发现A被抓了,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问出他们的藏身地点。但A懂一些法律,知道说不说都是死路一条,因此没必要将自己的伙伴连累了。这样警方在找不到小女孩的情况下,就没有权力定自己的罪。因此,在审讯过程中,审讯员着急万分,满脸是汗;但罪犯却表现得非常镇定,始终保持沉默,并时不时地发出奸笑。
时间流逝,每一秒对小女孩来说都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这样的审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于是局长让其他审讯员离开,亲自进行审讯,并且声明一切后果都由他来承担。
局长拿出一把斩骨刀,放在A的一根手指上,笑着说:“我只问一次,小女孩被你们关在哪儿?”
A显然不相信对方真的有胆量砍下自己的手指,因此对此嗤之以鼻,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咔嚓,手起刀落,A失去了一根手指。
A惨号时,局长按住他的另一根手指,再次笑着说:“我再问一次,小女孩被你们关在哪儿?”
A满头是汗,但还是没有回答。
咔嚓,再次手起刀落,A又失去了一根手指。
还没等局长按住A的第三根手指,他便说出了关押小女孩的具体位置。
根据A提供的线索,小女孩被成功解救出来。局长将自己审讯犯人的经过和使用的手段如实进行了汇报,并到检察院自首。
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这位局长刑讯逼供,自然要被处分。但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正常思维进行。局长的行为违法,也构成了犯罪,但检察院不接受立案,称这种行为存在避险性质,不好妄下定论,需要经过研究,才可以做出最后决定。公安局也没有对其进行处分,称这种事情该交由检察院处理,检察院在没有做出书面通知之前,局里也不好说什么。
法院不管,检察院也不管,这些外人不会知道。但案犯A竟然也认为这是合理的,既然没人受理,那他也就没再提这件事情,并在上法庭受审之时,说是自己想要赎罪剁掉了手指,想要以此让法院从轻判罪,给他一条活路。
但最后A还是被枪毙了。
在上述案例中,除了局长之外,涉案各方出于自身的考虑,选择了不完全同于事实真相的解释。局长自首是因为明白刑讯逼供是违法行为这个基本逻辑。但检察院没有接受立案,公安局也不对局长进行处分,所以法院难以依法受理此事。最重要的是,罪犯从希望法院从轻发落的角度出发,选择说谎。尽管他的说辞在逻辑上可以成立,但并不是事实真相。
可见,符合“逻辑”的事情不一定是真实的。正如智者所言,亲眼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相。因为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逻辑”把原本一知半解的事情说圆了。这恰恰说明,人们对逻辑悖论的认知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北大学者的看法
现代逻辑学已经发展成为与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并列的基础学科。逻辑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智力游戏,而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逻辑的用途不只在于日常交流、辩论、写作,它还成了一切科学研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从根本上说,逻辑学也包含了人文性质。当逻辑从思维活动中缺位时,就意味着理性远离了我们的大脑。从这个角度来看,逻辑学是促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支柱性学科。
所谓社会理性化发展,就是指社会的规范化与有序化。社会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够发达,会导致公众对世间万象的认知变得偏激而情绪化,这将导致社会变得容易“失范”与“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