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兔子:强化理论

2019年8月22日14:14:21倒霉的兔子:强化理论已关闭评论

【内涵小笑话】

兔子在街上闲逛,迎面遇见了老狼,老狼上前就扇了兔子一个耳光:“让你丫的不戴帽子!”兔子捂着通红的脸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他赶紧买了顶帽子戴上。

几天后,兔子在街上又遇见了老狼,老狼又伸手扇了兔子一个耳光:“让你丫的戴帽子!”兔子很郁闷,他不戴帽子不是、戴帽子也不是,于是他准备向老虎投诉。

兔子到达老虎家门口的时候,发现老狼已经捷足先登找老虎来了,便将耳朵凑在门上听里面在说些什么。“老狼啊,你也不能总是蛮不讲理地打兔子啊,你说如果他来找我投诉,我也不好罩着你啊!我教你一招吧,下回你遇见兔子,你就这么跟他说——给我找点洗衣服的东西来,如果他给你拿来肥皂,你就打他一顿,说你要的是洗衣粉;如果他给你拿来洗衣粉,你也能趁机打他一顿,说你要的是肥皂。或者你让兔子给你找个妞来,他给你找来一个胖的,你就打他一顿,说你喜欢的是瘦的;如果他给你找来瘦的,也打他一顿,说你不喜欢瘦不拉叽的。”

兔子擦了擦头上的汗,原来老虎和老狼是穿一条裤子的,幸亏自己没进去,否则岂不是羊入虎口了。兔子赶快回家了。

几天后,倒霉的兔子又在街上遇见了老狼,老狼冲着兔子大喝一声:“给我找点洗衣服的东西来。”兔子怯生生地问了句:“你是要洗衣粉还是要肥皂啊?”老狼顿了顿,接着说:“去给我找个妞来!”兔子又怯生生地问了句:“你是要胖的啊,还是要瘦的?”

老狼勃然大怒,伸手就给了兔子一个大嘴巴:“叫你丫的不戴帽子!”

趣评:惩罚是管理活动的激励手段之一,兔子因为不断受到来自老狼的“惩罚”,而随之矫正了自己的行为,希望能给老狼一个不使自己受惩罚的理由。

【知识链接】

强化理论是激励理论之一,又称“有效的条件反应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所提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行为能产生积极的或令人满意的后果,这种行为便会经常得到重复;反之,如果一种行为产生的是消极的和令人不满意的后果,这种行为得到重复的可能性就很小。

【管理学这样说】

管理者经常采取惩罚或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员工,这种手法便是强化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比如,一个员工主动向上级提出了一个改进工作效率的合理化建议,并且公司采取这个建议后确实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于是领导者当着其他的员工表扬了这位员工,并对他进行了物质奖励,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必然会鼓励这位员工继续创想对企业更有价值的点子;如果领导所实施的奖励行为促使这位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事务,那么说明奖励作为有效绩效的强化因子发挥了作用。上述奖励的例子为“正强化”,惩罚便是“负强化”。比如,一个员工每次迟到时,都会遭到管理者的责问,甚至管理者对其实施金钱惩罚,由于惩罚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经历的再次发生,员工一般会努力避免迟到的发生,此时,惩罚便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使员工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了修正。

不过,运用强化理论激励员工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如果员工每次表现良好的时候,管理者都对其进行奖励,那么,一旦某个好的行为没有受到管理者的奖励,员工便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奖励的有无、多与寡直接决定着员工是否采取某个好的行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管理者应对员工不定期地进行奖励,而不是在每一个值得表彰的行为出现后,都慷慨地送上一份精神鼓励或物质嘉奖。

2.按照强化理论的逻辑激励员工时,总会带着些控制与操纵的成分,虽然控制与操纵在管理活动中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员工的监督和指导能力。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会使员工觉得自己是受人操纵的棋子,管理者在奖励和惩罚员工时应仔细考虑一下,是否这样做违背了员工自身的行为意愿,是否扭曲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因此,最好不要完全依赖奖惩的手段来激励员工。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