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的内涵

2019年7月27日21:55:05强化理论的内涵已关闭评论

强化理论的内涵

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小提示

所谓强化,是指当对一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时,这种行为的结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控制该行为的重复出现与否。即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因工作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获得了一定的奖励,那员工就可能会进一步努力工作。反之,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例如,因为迟到而被扣发工资时,迟到这种行为就会减少或消除。这一过程中,凡对行为有强化作用的手段叫作强化物。

在管理实践中,常用的强化类型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四种。

1.正强化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即奖励,是指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对那些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重现和加强。正强化包括制度化的奖励和根据员工表现所进行的不定期、不定量的奖励,刺激物包括奖金等物质形式,还包括表扬、提升、改善工作条件等非物质形式。

2.负强化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事先警告,是指事先指出那些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的危害以及对这些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使这些行为减少甚至不发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强化方式能从反面促使人们重复符合要求的行为。例如,员工得知不努力工作就会受到批评,而努力按时完成任务就可以避免领导的批评,于是员工就一直按时努力完成任务。员工之所以努力完成任务,是为了避免领导的批评。

3.惩罚

惩罚是指采用批评、降薪、降职、罚款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措施来创造一种令人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那些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的否定,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例如,有的员工工作没有做好时,管理者即施以不利的回报,如警告、记过、降职、罚款、开除等,其目的在于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惩罚一定要维持其连续性,即每一次出现这些不符合需要的行为都要及时进行惩罚,从而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完全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使其自然消退。例如,对于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可以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态度,以使这类人因自讨没趣而自动放弃这种不良行为。但这种消失的行为在没有良好的行为置换时可能会死灰复燃,所以最好与其他方式结合使用。二是取消正强化,也就是原来用正强化手段鼓励的有利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逐渐消失。

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强化,就会逐渐消失。例如,企业原来对超额完成任务都给予较高的奖励,但现在由于管理者更换或政策改变不再有此项奖励了,那么员工超额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

例子

让人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是激励,让人发自内心地不去做某件事也是激励。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逐渐加大奖励幅度的做法来促使所需要的行为不断出现,也可以采用逐渐减少奖励幅度的做法来减少甚至消除一些所不需要的行为。

门房旁边放了一张旧钢丝床,接连几天一些小朋友下午放学后就来蹦蹦跳跳,严重影响了王大爷的休息,可是不管他怎么说甚至是拿着扫帚赶,这些小家伙就是不走,反而和王大爷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王大爷拿他们真是没办法。大学生小张给王大爷支了一招:第一天,小张拿出一个大苹果对小朋友们说:“你们来个蹦床比赛,谁蹦得最高,这个苹果奖给谁。”小朋友一看玩耍还有奖品,蹦劲十足。最后,蹦得最高的小朋友果真得到了大苹果。结束时,小张又对他们说,明天你们还来吧,照样有奖品。第二天,小张的奖品是一个棒棒糖,比第一天的苹果诱惑力小了许多,小朋友们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又蹦了一阵子。第三天,小张拿出了一个小玻璃球,小朋友们一看,没意思,一哄而散,再也没兴趣蹦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