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说明企业竞争力如何形成的问题,下面引入生产运作系统的要素分析。我们可以将生产运作系统的构成分为结构化要素和非结构化要素两大类。
(1)结构化要素
是指在生产系统中决定系统结构、性质或对其有重要影响的硬件部分。这是一类影响深远、改造所需投入资金大的一些特性因素,具体包括:生产技术(工艺过程、设备工具)、生产设施(布局、联系)、生产规模(能力、变化规律)、一体化程度(方向、程度)四大要素。这类因素往往为外延型发展所重视和采用。
(2)非结构化要素
是指生产系统中那些在现有静态结构支持下控制系统运行的软件部分。显然,这是一类动态性因素。在现实工作中,这部分要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它们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企业花巨资引进了高级制造系统,改善了生产系统的静态结构,硬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可是由于非结构化要素方面,即软件方面的调整工作非常复杂、难度很大,使得这些先进的生产系统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率。具体包括:生产计划(决策规则、方法)、库存(控制模型、方式)、质量(检验、控制)、人员(素质、激励)四大要素。这类因素往往为内涵型发展所重视和采用。
这两类要素必须协调同步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不少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对非结构化要素这一类软的管理环节而吃亏的实例,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认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