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计划就是把企业的作业任务分解为短期的具体任务,规定每个环节(如车间、工段、生产线和工作站)、每个单位时间(周、日、班或小时)的具体任务,并组织计划的实施。作业计划的目标不仅在于安排并完成作业任务,而且要使每个作业环节达到均衡,进而全面完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生产类型不同,作业计划要解决的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
1. 大量生产系统的作业计划
大量生产系统的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玩具、器械、石化、制药、造纸等。在服务业中,也有大量生产的例子,如自助餐、大规模接种疫苗、新闻广播等。大量生产系统采用的是标准化的设备,实行了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大量生产系统总是采用流水生产线,其核心是生产线平衡。这些工作属于系统设计的内容,但是,大量生产系统也有进度安排问题。在实际生产中,企业很少只生产一种产品或只提供一项服务,即使同一种产品,也有不同的规格与型号。例如,在汽车生产线上要装配不同型号和配置的汽车:手动挡或自动挡,两门车或四门车,带天窗的或不带天窗的,真皮内饰或布料内饰等。此外,在实际生产中,还会有质量问题、工人缺勤、设备故障等现象发生。所以,要想在有限的生产线均衡地生产规格型号各异的产品,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投入的材料,工序也会改变。为了使生产线连续流畅地进行,最小化设备的调整时间,最小化在制品库存,在实际生产中应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1)最优化产品组合。利用线性规划等技术确定最佳产出组合,使转换时间最短,制造成本最低。
(2)采取预防性维修制度。把设备维持在最佳运行状态,使作业流中断次数降到最小。
(3)授权。把尽可能多的权力下放到一线工人,以快速消除故障。例如,在丰田的生产线上,当发现任何自己无法解决的异常情况时,任何工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拉动“生产停止拉线”。
(4)把质量问题降到最小。生产线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但产品不合格或必须降级处理,还浪费了材料、工时、动力等资源。
(5)资材供应的精益化。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对不同的资材采取不同的供应策略。例如,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的资材就有三种主要供应模式:“一般大品”“直序列”和“准序列”。一般大品即大宗物料,订单到达后进入自备仓库;直序列物料由供应厂家根据企业的作业计划直接供应;准序列则介于一般大品与直序列之间。
(6)多面手的培养与使用。专业化的劳动分工与多面手的培养与使用并不矛盾,在生产线使用一些多面手不但可以减少工人数量,而且可以更灵活地应对需求的波动。
2. 成批生产系统的作业计划
成批生产系统的产品如印刷品、罐头食品、日化产品、颜料等。在服务业中的典型例子是会务。成批生产系统的产量比大量生产系统的低,比单件小批生产系统的高,间歇性轮番生产更为经济。这种生产类型的作业控制的核心是如何更经济地从一项作业转换到另一项作业,即如何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批量,经济生产批量模型为这种生产方式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模块化设计与制造、作业排序、离线备料是成批生产系统作业计划与生产控制的有效手段。
3. 单件小批生产系统的作业计划
单件小批生产系统的产品如定制化的服装、非标配件等。单件小批生产系统的产品品种、数量和交货时间都不稳定,产量少、很少重复生产,生产的数量完全取决于订单需求。
单件小批生产系统作业计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任务指派和作业排序。以下介绍任务指派,作业排序将设专题讨论。在实际中,一般先进行任务指派,然后进行作业排序。
任务指派可以分为有限能力载荷和无限能力载荷。有限能力载荷是指分配给作业中心的任务不能超过该作业中心能力的限制;无限能力载荷是指分配给作业中心任务时不考虑作业中心的能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