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机制 :什么意思、运转不灵的原因与影响
从某种角度看,当下存在着一个居官为耀、官僚泛滥的氛围。国内许多企业的内部各种官僚称谓层出不穷、名目繁多,时髦的企业内部通常有一串CXO名单,包括CEO、COO、CTO、CFO、CRO、CMO等,估计很少有人能明确区分彼此的关系。传统的企业都习惯对管理者尊称为“×总”,要准确识别也颇为费劲,一不小心就会犯晕。
实际上,以上绝非个别现象,官僚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一种特殊文化。
尽管管理机制的逻辑如此简单,但随着企业的成长、业务的增加,企业这个官僚机构经常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运行效率也因此越来越低下。这不是“官僚制”本身的错,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组织内部机制障碍所致。
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机制障碍更多的是表现在各类组织中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力的影响远比法定权力要大。
很多中国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就是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企业。企业家或因卓越的远识、杰出的才能、非凡的人格魅力,或因“时势造英雄”而成为企业的绝对主宰和精神领袖,企业也乐于渲染个人权威、塑造个人英雄。这样企业家的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力就彰显于众。
与传统权力一样,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超凡权力的合法性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领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因而难以有效提高组织的效率。
企业官僚机制最基本的法定权力一旦让位于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力,官僚机制本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官僚”一词从技术意义上的“行政组织”演变为“效率低下”的代名词就不足为怪了。
官僚机制对很多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
官僚机制建立在“官本位”的基础和意识上,管理者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力和表现自己的权力,事务的运行不是以事务本身的效率和效能为依据,而是以自己的权力是否行使、个人是否被尊重和被重视为依据,实际上就是个人凌驾于企业之上。
最终整个企业靠权力体系来运行,运行的内容也主要是权力,而不再是企业的产品和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企业内部近亲繁殖,裙带关系盛行,最终导致个体与体系职业能力的整体降低甚至丧失,组织腐败、低效、无能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