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技巧。要想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情感关系,就要通过提问来了解别人的需求、计划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以求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更重要的,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引导对方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对方思考,让对方主动给出所有的答案,这样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比如,当听到有人对说“你是一个失败者,一辈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时,没必要出于自我防御而进行反驳,反驳和争吵对沟通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可以这样问:“你根据什么说我是一个失败者呢?为什么我一辈子不会有所作为呢?是不是我缺少哪方面的能力?”这种提问并不是否定对方的手段,而是一种促进讨论和思考的方式。
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对方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这种技巧在销售领域是非常实用的。
一个保险业务员问:人生旅途中如果遭受残疾或者重大疾病,是不是非常可怕的?
显而易见,我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他接着问:你有没有为这些可能的意外作好准备?那时你将依赖家人、朋友、社会福利,还是保险呢?你会选择保险,因为保险是自己创造的,代表着你的尊严,你同意吗?
毫无疑问,我们是无法否定他的说法的。
问问题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感情控制。当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不要急着对此作出判断,而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事实的真相。
我们不仅要善于对别人提问,还应该对自己提问。通过恰当地提问,我们可以纠正对自己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那么,如何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呢?神经语言程序学家提出了一些用于提问的语言模型。
通过对名词和形容词提问,以获得事件的细节
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研究发现一幅图画大约需要一千个词汇来描述。当我们对头脑中的某一画面进行描述时,会选择一些我们记住的,或者我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但是我们很难捕捉到全部信息。另一方面,一些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尤其是那些抽象的、比较模糊的词语,不能精确地表达某个信息。因此,我们在表达时,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过我们想表达的信息,进而造成别人的曲解和误解。
比如,当听到“汽车”一词时,我们头脑中就会出现汽车的画面,但是我们不知道这辆汽车的品牌、颜色、型号、规格等信息。要想获得全面的信息,就需要对这些细节进行提问。“汽车”这个词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它的细节进行提问才能全面地了解这是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再比如“爱”“幸福”“友好”等抽象的名词和形容词,就更难以描述了,我们需要用一些事件来解释,让别人领会到这些抽象名词的含义。
当我们对这些特殊的名词和形容词进行提问时,要避免问“为什么”,否则,我们将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具体的描述。我们应该使用这些疑问词:什么、谁、哪个、怎样、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用这些疑问词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就能得到想要的确切的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取决于我们想得到什么信息,比如,这辆汽车是什么牌子的?这套房子有多大?你喜欢的人是谁?你有什么样的要求?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拎起多重的物品?你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任务?
为了了解事情的细节,我们也可以向谈话对象提出自己的猜测,检查自己的理解和猜测是否正确。比如,你的意思是不是……?有没有可能……?你是否认为……?这类问题只需要用“是”或“不是”作出回答,你可以用这些问题引导谈话的方向。
通过对动词的提问,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当我们需要用一系列图象描述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时,用得最多的就是动词,我们必须用动词把这些图像串连起来,因此,对动词提问能帮助我们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比如,有人说“我已经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研究”,要想了解事情的经过,我们需要对“研究”提问:你是如何作研究的?搜集了哪些资料?有哪些理论依据?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有人说“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清楚了”,我们就要问:你的结论是什么?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限定性词语提问,探索事情可能的结果
限制性的词语包括“应该”“必须”“总是”“需要”“应当”“不能”“不许”“禁止”“不应该”“不可能”、“从来不”“每个人”等等。这些词语限制能让人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比如,你不应该伤害别人;你必须每周去两次超市;每个人都这样做,你也应该这样做。
针对限制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提出两种问题,一种是前溯性的问题,目的是找到界限的源头,弄清楚为什么设置这样的界限;一种是结果性的问题,目的是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越过界限看看会发生什么。前溯性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冷静地面对事实,而不是盲目地听从别人或自己的限制。相对来说,结果性的问题更有建设性。
比如,别人说“你必须把工作做完再回家”。
针对这个限制性的要求采取前溯性的提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了解当前的情况,可能这项任务的时间紧迫,可能还有其他工作要做。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这一要求提出结果性的问题:如果这样做会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其他的可能性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事情的后果,然后考虑是否能承担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杀人是违法的,杀人之后要坐牢,我们不能承担这样的后果,所以不能杀人。
问问题是良好的习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如果不理解别人所说的内容,就应该通过提问增进了解。提问可以让我们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了解事实的真相,就不会陷入一知半解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