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比较讲究礼节,连一起吃饭买单都要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却是不争不抢,AA制,简明了事。传统文化的观点,是西方人崇尚个性,喜欢独立,而中国人则好谦让,爱面子,通过埋单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经济学的角度想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文化的差异呢?那就是文化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即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付出了成本,就要得到预期的收益。
首先,传统上中国人的生活生存状态相对稳定,埋单不过是一个轮流的程序而已。而西方则不同,人们的流动性很强,生存状态很不稳定,一个人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就有可能到了那个地方。所以为了公平,还是各自埋各自的单为好。
经济学家眼里的人都是理性的,他今天付出成本为别人埋单,就是想得到以后预期的收益,即让别人以后也为他埋单。相互间的生存状态越稳定,一个人为他人埋单的风险就越小,他被别人日后回报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风险就越大,回报的可能性也越小。
其次,中国人也并非是一味地为别人埋单。两个人第一次在一块儿吃饭,大家都抢着埋单,第二次大家虽然也是抢着付钱,可往往是第一次付钱的一方只是掏钱做做样子,另一方则赶忙阻拦,对方也便顺势作罢,一边客气一边把掏出的钱又放回自己的腰包。这样看来,中国人实际上实行的也是一种AA制,只不过西方人是一次性的,中国人是多次性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能够看出这种区别的实质。其实人性都是相通的,中国人也同西方人一样,决定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学上谈的根本问题—利益。正是这样,那些在文化、道德范畴内解释不清的东西,用经济学道理进行分析,就能让人豁然开朗。
吃饭埋单如此,其他问题亦是如此。所谓的礼尚往来早就成为国人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
一是人格上的成本与收益,公共汽车上你给一个陌生人让了座位,你也许并不希望他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但对方需要说一声“谢谢”,否则你的心理就会感到不平衡。
二是物质形式的礼品,有人今天遇上红白喜事,你给他送一份礼品,人家便写入礼簿备忘,等你将来办事,人家也会送一份相当的礼品给你,作为回报。尤其有趣的是,一般人在送礼时,都会根据关系的亲疏程度和对方的实际情况,反复掂量,看到底送多少合适。通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当傻瓜,让自己送出去的东西打水漂,一去不复回。
三是送礼也有穷富之分。给富人送礼,借此和权势人家拉拉关系,联络联络感情,说不定日后还能为自己办什么事情。而给穷人送礼,则打水漂的风险就要大得多。不论是东方和西方,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始终是贯穿与维持人际关系的一个尺码,礼节和送礼也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人们之所以这样崇尚礼,也是为了一种预期的收益。对礼的奥妙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技巧的差异,则决定了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优劣态势的不同。
第四,中国有一句古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传统的观念认为这是一种势利,但在经济学家的眼中,这却是一种理性。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使人更加理智和严谨,减少麻烦和损失。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富人借钱,很容易,而穷人借钱,却很艰难,为借钱吃尽了苦头。其中缘由,就是有着付出与回报的问题,借钱给富人,一是不担心富人将来还不起,再者就是我今天帮了富人的忙,日后我也有可能用得着富人的时候。而借钱给穷人则风险相当大,很有可能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即便穷人人品很好,不是那种赖账的人,但他偿还能力的有限性却不能不让人担忧。而银行更是铁面无私,还要办理相应的担保和抵押。
人常说“好朋友,勤算账”,也是一种理性。因为人与人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朋友之间如果账算不清,彼此都感到自己好像是吃了亏,久而久之,好朋友也会反目成仇。
现实婚姻上的门当户对,是另一种理性,因为彼此条件相当,所以彼此的付出与收益也就相对平衡,双方结合的基础就比较牢固。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则是一种不理性,最后受伤与吃亏的只有癞蛤蟆,因为你和人家相差太远,你付出的再多在人家眼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人家也许根本就不会放在心里。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慈善家,他们常常主动帮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渡过难关,如接济身边生活困难的人能够生存,帮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给贫困地区和灾区的人们以物质援助,或者向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献。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是一种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种高境界的理性。他们的付出,也许终生都不会得到受助者的回报,但是却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他们做人的道德砝码,即提高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和声誉,而这种威望和声誉,却恰恰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财富。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现代经济学对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这种对人性承认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经济学家眼里的人都是理性人,他所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都是顺应人性,遵循经济学道理,但对理性的认识有别便有了世俗和高尚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