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公司经常被叫作日本汽车公司中最日本的公司,它坐落于较偏远的名古屋,而不是国际化的东京。一直以来,丰田公司的员工主要都来源于之前的农业工人。丰田在东京常被嘲笑为“一帮农民”。然而时至今日,丰田公司已经被大多数工业观察家认为是世界上效率最高、品质最好的汽车制造企业了。
在19世纪后期,丰田家族通过对织布机发展超凡脱俗的技术特性,首先在纺织机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政府的督促下,公司进入了汽车行业,专门为部队生产军用货车。在战争爆发之前,一直用手工生产方式生产几种款式的车,生产轿车的工作也因此停止。战争结束后,丰田决意生产轿车和民用货车,但公司面临一系列问题:
·国内市场有限,并需要不同种类的汽车——政府官员专用豪华型轿车、送货到超市的大货车以及适合日本拥挤城市和昂贵能源的小型轿车。
·丰田及其他公司很快意识到,日本本土劳动力不再愿意被视为可变成本或像零部件一样可换。此外,美军占领后导入的新劳动法加强了工人们在谈判雇用待遇方面争取有利条件的地位,管理层的裁员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公司工会为所有员工争取权利的地位也大大增强。工会利用他们的力量,代表每一名雇员,消除蓝领工人和白领雇员之间的差异。以基本工资和奖金形式分得公司利润。
·此外,日本没有“外籍员工”(就是那些短期居住的外来移民,他们愿意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取得较高报酬)或职业选择有限的少数人,如少数民族、妇女等。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上述这些人已经在大多数大批量生产的公司成为劳动力核心成员。
·经历战争摧残的日本经济缺乏资金和外汇。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从西方引进大量最新的生产技术。
·外面的世界已经充斥着大型汽车制造商,他们急于在日本建立自己的生产运营,以防止日本出口汽车到他们已占有的市场。
这最后一个困难激起了日本政府的反应,他们迅速发布禁令,禁止外商直接投资到日本汽车行业。这项禁令对于丰田来说(以及日本汽车行业其他公司)至关重要,因为这使得丰田公司得以在汽车产业中得到立足点。然而要使公司的成就超出日本的范围,这还是不够的。
此外,日本政府似乎管得太多了。禁止外资进入,设置高关税壁垒,鼓励日本的一大批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入汽车行业。这个时候,日本的国际贸易和产业省(MITI)再三思量。MITI坚信汽车行业要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必须首先开展大批量生产。因此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计划,要把日本的12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汽车公司合并为日本二巨头或者三巨头,来与底特律三巨头竞争。兼并后的公司分工生产不同大小的汽车,以防止国内竞争太过激烈,并借此达到大批量生产,在出口市场以低价作为优势。
如果这些精益生产计划得以实现,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日本的汽车行业可能在刚开始时会得到迅速发展,但很可能遭遇目前韩国汽车行业同样的命运,即当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后作为世界汽车行业的新成员,在生产技术上没什么创新突破,国内竞争也有限,也就会在世界汽车工业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它们或许能够保住国内市场,但它们不会给世界上其他地方使用同样技术的公司造成强大的威胁。
然而丰田、日产和其他公司都拒绝了MITI的建议,开始生产各种类型的汽车,包括一些新款式。丰田首席生产工程师大野耐一很快认识到福特的生产设备和方式并不适用于这个战略。手工生产方式是众所周知的另一种生产方式,但它并不适合企图为大众市场提供产品的公司。大野耐一认为自己需要新方式,并且他也成功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