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购房买车两不易

2019年8月29日13:55:18生活中的博弈论:购房买车两不易已关闭评论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理想追求,有一寒舍就足以让古人感到欣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己及人,渴望“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禹锡则高声吟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见古人对蜗居的重视,对华屋的憧憬。然而残酷的现实,显示出一舍难求。可见,拥有自己的寒舍,一直是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计划经济时期,村里的人有钱就盖房,为的是早早备下儿女的洞房,建房子成为农村家庭的一件大事,能够建房子,也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所以农民兄弟最大的愿望是挣钱建房子,因为有了房子才能有媳妇,有媳妇才会有孩子,才能使家族得以延续;而城里的人最大的渴望就是“十年媳妇熬成婆”,依靠资历和地位熬出房子。然而,无论城里乡下,房子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四世同堂的局面仍然司空见惯。

改革开放后,道路宽了,市场活了,挣钱的途径也多了,农村人从土里扒,从城里挣,发现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建房不那么困难了,高高兴兴地营造自己的安居。而城里人发现,尽管工资涨了,路子宽了,但过去的福利分房没有了,市场经济掀起了商品房的红盖头,房子仍然是一个大的问题。于是,攒钱买房成为城市人一项重要议题。当城里人为钱而辗转奔波的时候,出门却发觉,过去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街道变得越来越长,从城市的这一边到另一边,徒步不行了,自行车也力不从心了,“机动车”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于是,买车也成为城市“小资”们一个重要的话题。

到底是买房还是买车,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成为城市人一个重要的博弈难题。对于这一困境,不同人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给予了不同的答案。

故事一

陈先生是媒体从业人员,年龄29岁,目前存款6万元,月收入为4 000元,是坚定的买房一族。在他看来,人在异乡为异客,如果居无定所,你总会感觉自己是异乡人,融入不到这个城市中来。况且,买车也不划算,油价在涨,车位要收费,这些开支还不如省下来买房实在。

故事二

孟小姐是广告公司业务经理,芳龄25岁,目前存款仅有3万元,月收入也不过3 000元。但却是主张买车一族。她认为,车子虽然是消费品,但它可以方便自己拜访更多的客户,也就可以带来更丰厚的收入,买房压力太大,很容易把自己束缚在“月供”绳索下,而且自己还年轻,也不希望一所房子就把自己的将来拴在某个城市。

故事三

小李本科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女朋友也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会计,两人的薪水都是3000元出头。经过几年的考验和磨砺,小李和女友决定结婚。他们俩既渴望自由的二人世界,又讲究舒适的生活质量。于是选中了一套两室一厅靠近市中心地区的新房,又意气风发地买上了私家车,成为有房有车一族。

但住进新房,驾上新车后,小李夫妇发现,他们只能过节衣缩食的苦日子,每个月三四千元的房贷占掉了他们工资的一半,而私车对两个打工族来说,根本上用不上,成为一个月月花钱的摆设。小两口愁眉不展,有苦难言。

拥有自己的房子是普通人最大的心愿,正如故事一中的陈先生所说的一样,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对大部分国人来说,买房是自己的首选。但故事二中孟小姐选择买车子,显然在房车之间做了个理智的博弈,因为按照她的个人收入,即使是在城市稍微好一点的地段买上一套小户住房,也基本上把她套牢了,她的收入基本上就是从手上过一下又送给了银行。而选择买车,显然对于跑业务的孟小姐来说,不但方便,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品位,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作为都是打工族的小李夫妇来说,一时意气,又是买房,又是买车,结果车根本上用不上,夫妻陷入了困境,不知何时才能熬出头,显然是不理智的做法。

到底是买房,还是买车,或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关键还是要善于理财,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进行一场投资博弈。

首先我们看看房子和车子的使用效能。房子和车子都是消费品,购买之后都会慢慢变旧,都会贬值,所以,买房买车都必须慎重,不能随意投资。相比较而言,房子属于生活必需品,不可或缺;车子属奢侈品,可有可无。但从心理上来说,房子这个必需品在心理满足指数上远远低于车子这个消费品。你买个别墅或者豪房,总不可能三天两头请朋友来家里玩吧!有房而无人来赏,如衣锦夜行。而有车则不同了,驾驶自己的车跑业务,开拓市场,很容易给人财大气粗的感觉;驾驶自己的车拜会朋友,参加派对,也给人以成就感。所以有房子是自个儿享受,就像娶了媳妇放在家里,即使不漂亮但贤惠,有个归属感,如果又漂亮又贤惠,那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而有车是有面子,宛如带着个漂亮的情人,可以带着到处炫耀,至于怎样供养自己的情人,贤不贤惠,那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其次,从价值属性来看。房子和车子都是个人资产,某种意义上房子属于固定资产,车子属于流动资产,房子和车子既可以当做生产资料,也可以当做生活资料。如果当做生产资料,必须利用它们创造剩余价值,牟取更多的收益,使它们成为会下蛋的“鸡”。但要转换为生产资料是需要一定成本的,至少需要有两套房,或者将自己的房子高价租出去,自己再租低价房住,赚取价差。但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都属于工薪阶层,能支付首付,按时“月供”,让自己和家人住进寒舍就不错了,让房子成为生产资料暂时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像故事二中的孟小姐,不买房而买车,使车成为自己的生产资料,挣取更大的利润,显然是正确的。如果房车都作为生活资料,显然根据经济实力,还是先娶了媳妇再说,情人嘛,等有了资本再谈,不然很容易陷入故事三中小李夫妇的困境。

另外,从特定的消费趋向看。一个城市的黄金地段毕竟有限,即便是城市不断发展,新的小区宛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各项条件配套,有利生产、生活、学习的区域相对较少。这就是很多人买房子,用了一段时间后,还能够比原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的原因,因为一个城市综合条件好的地方有限,因此,一套好的房子它潜在的效益在正常情况下是大于它的折旧费的。而车子则不同,人们买车子,用了一年半载,必然大幅度贬值,年岁越久,价值越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车子还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情人,最初花大价钱买来,年复一年,只能是人老珠黄,急剧贬值。所以,如果房车暂时只能作为生活用品,就还是买房吧,毕竟娶来的媳妇受到法律保障,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筑巢引凤”后,小夫妻俩能举案齐眉,同甘共苦的话,生活资料转变为生产资料的机会还是有的;而买来的情人尽管好看,但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生活资料不能迅速转换为生产资料创造剩余价值的话,只见支出,不见收入,开销大了,让自己捉襟见肘。

所以,买房还是买车,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家庭情况、个人发展展开正确的博弈。如果你月薪2 000元左右,有存款5万元,但是职业经理人,经常在外“跑江湖”,建议不妨像故事二中的孟小姐一样先买车,带着“情人”谈业务,提高身价,让“情人”帮自己拉业务。而故事一中的陈先生作为“京飘”一族,必须得“筑巢引凤”,成家立业,所以还是先买房。如果你月薪5 000元,有存款15万元,或是办公室人员,或者公司有车,或者根本无须经常外出,还是寻找好的地段买一套房子,希望早日让生活资料成为生产资料。如果你月薪万元以上,存款30万元,女朋友收入也差不多,两人感情稳定,贷款买车子和房子都不是大问题,不仅可以有房有车,甚至还可以多买套房子做投资用。

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历来国人的梦想,是安居乐业的“首付”;而如今私家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进而成为时尚的选择、个性的标志、移动的办公室、化妆间、更衣室时,以至于“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成了年轻的城市白领们的烦恼。其实解开这个结也是很简单的问题,一是看经济实力,二是看现在或者未来的职业走向,如果你是上班族,还是别花心,买房,好先娶上媳妇再说;如果自己创业或者准备自己创业,那还是买车,把其作为生产资料,在“情人”风华正茂的时候创造更多的利润,为娶上漂亮媳妇做“嫁衣裳”。只要善于投资,正确博弈,短期内娶上媳妇,带上“情人”也不是梦想。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