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类似的情况: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有些人犯了错误,通常都是这样为自己辩解:“××都是这样干的!”或者“上次就是这样做的!”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向我们道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破窗理论。而破窗理论的产生基于一项有趣的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防微杜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如此。既然有些“破窗”不可避免,管理者就应时时绷紧“破窗”这根弦。只有防范“破窗”于未雨绸缪,才能修补“破窗”于旦夕之间。平时多一些“破窗”意识,多制定几套对付各种可能出现的“破窗”的策略,“破窗”来临时就会镇定从容得多,相对于没有“破窗”意识和未制定“破窗”策略的企业而言,本身就已经赢得了时间差。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中的每一个漏洞都可能会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也会成为自己前进的“瓶颈”,这意味着企业一旦遇到“破窗”,就必须争取在第一时间进行修补,不然连锁反应带来的危害可以令企业元气大伤。
别以为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平时就可以不进行“破窗”预防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企业和著名企业更易遭受“破窗”风险。美国管理学家Jffrey R.Caponigro在其最新的企业管理著作中指出,处于市场“第一品牌”的企业、迅速成长的企业和连锁企业等10类企业,是当今社会最容易发生意外的企业。可见,越是知名度高的企业越要有“破窗”意识,“破窗”出现时能够掌握主动,抓住机遇,及时修补。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破窗”,如不及时处理,不但会引发“砸窗”的连锁反应,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危害,还会引起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各种评论,一些言过其词的评论对企业的声誉可能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出现“破窗”后,最好以快刀斩乱麻的凌厉手段尽快将矛盾解决,别让公众热辣的目光聚焦在你的痛处,再把手中的石头扔过来,砸得你遍体鳞伤,甚至达到无法修补的地步。
特别是对于那些资产数以亿计的大企业,宁可“蚀小财”也不能耽误处理“破窗”的时间,因为“破窗”带来的损失远远不是几个小钱所能弥补的。而且“破窗”久拖不决,无形中也给竞争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即便“破窗”的危害不是很大,遭遇“破窗”的企业也会频频成为媒体热炒的目标,不管是客观评论还是歪批反说,终归是揭短者居多,企业信誉受损在所难免,市场份额失不再来。所以,一旦“破窗”出现了,最明智的管理者就是做一个第一时间赶到“破窗”现场的修理工,然后再在第一时间将“破窗”修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