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点击
破窗效应是指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它指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如果墙上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涂鸦。一个地方很干净,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地随处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经典案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高档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高档社区的那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菲利普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实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仿佛受到暗示似的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一个原本憨厚老实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某些行为,由于公司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能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发生。人们总是有一种侥幸心理,同时也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当有人首先进行“示范动作”之后,接下来的人再进行模仿,就不会认为问题的根源是自己,因而减少了很多的罪恶感。
当然,破窗理论并不完全只有负面的影响,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纽约市前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就曾经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飙升的地铁犯罪率,布拉顿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规定。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事案件仍在不断增加,但他却在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最后,地铁站的犯罪率开始逐渐下降,治安情况也开始大幅好转了。这正是因为在布拉顿充分理解了破窗效应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从源头上制止了破窗效应的发生,从而为纽约市赢得了良好的地铁环境。
智慧启示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制止,形成了风气,最后就有可能酿成大祸。这就好像河堤一样,出现一个小缺口时没有及时修补,最后就有可能导致决堤,造成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