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玛丽莲·梦露死后,有一位收藏家买到了一只梦露的鞋子,他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参观者如果想闻一闻梦露的鞋子,须出100美元的高价,但愿意出钱去闻闻这只鞋子的人竟然络绎不绝,排起了一条长龙。以至于这位收藏家居然靠一只梦露的鞋子发了一笔横财。
梦露的鞋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答案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爱屋及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为什么光环效应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呢?这是因为,产生光环效应的人毕竟是少数,即光环效应具有稀缺性,而稀少的东西就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人们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即看到别人认为好的东西他也认为好,因为判断人的好坏需要知识和成本,跟随别人判断可以减少判断的成本。另外,光环效应往往掩盖了其存在的缺点,人为地抬高了其真实的价值。这样,具有光环效应的人其数量是固定的,但对光环效应的需求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幅度增加,使其供给和需求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如上图所示,纵轴P表示光环效应的价格,或其所产生的收入,横轴Q表示社会和市场对具有光环效应的人及其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由于拥有光环效应的人总是有限的,其供给量固定,供给曲线S也固定。而对拥有光环效应者及其产品的需求量则由于媒体的推崇、公众的从众心理、光环效应拥有者的缺点被掩盖等因素,不断增大,即需求曲线迅速从D1向D2移动。在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情况下,光环效应拥有者的(收入)或其产品的价格就从P1上升到P2。本来,其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在e点,这时的均衡数量是Q1。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人为地增加了需求量,使得其均衡点移到e′点,价格则大大提高到P2的水平,均衡数量为Q2。造成与光环效应挂钩的产品价值被人为地抬高,或者光环效应的拥有者得到过高的收入。
一些精明的商家就精通此道,他们舍得花本钱使其产品与明星或名人挂钩,这样,就能借助名人的“光环效应”帮助企业聚集更旺的人气。现在,阿迪达斯运动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闻名于世,全赖于很好地利用了奥运会这个资源。阿迪达斯运动鞋走向世界的契机是1936年的奥运会,这一年,公司创始人阿迪达斯突发奇想,制作了一双带钉子的短跑运动鞋。怎样使这种样式特别的鞋卖个好价钱呢?他听到一个消息: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最有希望夺冠。于是他把钉子鞋无偿地送给欧文斯试穿,结果不出所料,欧文斯在那届运动会上4次夺得金牌。当所有的新闻媒介、亿万观众争相目睹体育明星的风采时,那双造型独特的运动鞋自然也特别引人注目。奥运会结束后,由阿迪达斯独家经营的这种运动鞋便开始畅销世界,成为短跑运动员的必备之物。
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导致“光环效应”。虽然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告的商品很显然就比由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拍广告片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即使是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人们对明星的追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去模仿他,从服装、发型到其讲话、做事的风格。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美元甚至几千美元以上,花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歌星演唱的现场氛围,慷慨解囊。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光环效应。大多数人只要闻到了权威、明星的气息,便会立即放弃自己的主张或信念,转而去迎合他们的说法和做法。可以说,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人们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
经济学崇尚理性,即要求人们不要过多地受到光环效应的误导,应当有更多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如果人们都比较理性一些,光环效应就难以人为地抬高商品价格,消费者不会花那么多的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