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刚柔定律,是指一个人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的道理,既要懂得知难而上,也要学会适时放弃。换言之,这一定律告诉我们,认真执着地追求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过分执着却往往失之于“偏执”。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因时因地权衡得失,尤其是要懂得变通。
拿破仑率军大举侵俄时,在莫斯科围城之战中,法军遭遇重大失利,不得不向后撤军。在回撤的途中,法军为了轻装前进,不断丢下众多物资。于是,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相约去法军溃败的路上寻找发财的机会。他们的运气不错,很快就找到了一堆羊毛。二人平分后,就背在肩上回家了。结果,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又看到好几匹丝绸,于是农夫赶紧将沉重的羊毛抛开,挑选了几匹精美的丝绸背在身上;可商人看到被农夫丢掉的羊毛时,却动起贪婪的念头,他把农夫扔掉的羊毛和剩下的丝绸全都背在身上,气喘吁吁地往回走。
随后,没走多远,他们又发现了许多银质餐具,农夫同样毫不犹豫地将丝绸扔掉,挑选出做工精美的银器背在身上。而商人尽管此时重物压身,甚至都无法弯腰了,却还是费力地捡着地上的东西。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没走多远,风雨大作,农夫一看,连忙往家跑,跑回家后把背着的银具变卖掉,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商人身上背着的羊毛和丝绸被雨淋湿后更加沉重,结果,疲惫不堪的他一个踉跄跌倒在泥泞之中,再也没能起来。
这个故事相当形象地说明了不懂得变通、不知适时放下之人的悲哀。大千世界有太多的未知诱惑,欲望太多会让人痛苦不堪,要懂得该放就放,有失才有得,如此才能度过快乐的一生。很多时候,有的选择看似是一种失去,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是放下了包袱,比起不肯放下的人来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智者——他能够站在成功的山头丢下重物,面带微笑走向更高处。
无数事实证明,人的很多痛苦是过分拘泥、不知取舍造成的。而这种不知变通则是我们自身的不觉悟导致的。这种不觉悟,说白了就是一种过度的执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执着是一种坚持,偏执也是一种坚持。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执着有意义,偏执无意义。当然,有时,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是那么明显,其中分寸的掌握要靠个人审时度势。而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把握事物的轻重缓急。
须知,人的一生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会“放下”,正是在漫长的人生中“抓大放小”的诀窍。而放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进取,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当一个人放下小利,舍弃虚荣,淡泊名利,轻装上阵的时候,他(她)就会以更加成熟和松弛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当然,在“放下”的同时还须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样,预期才能最终成为现实。这就是刚柔定律要告诉我们的。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成败得失,我们如何正确地调适自己的心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呢?这就要看一个人的生存智慧了。而这种智慧就是一种变通之道,有的时候,百折不挠、始终如一的态度的确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样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凡事必须勉力为之,苛求结果。我们要知道,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所以,要清楚,很多事情如果负担不了,甚至危及己身或他人时,就必须应该放下。如果当断不断,太过执著,作茧自缚的就会是自己。
在动物界有种蜘蛛猴,其个头很小,差不多只有十几厘米高,它们生活在亚马逊密林中最高的树上。多年来,人们一直想捕捉它们,却一直苦无良策。后来,当地的一位土著想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他在小玻璃瓶里装一粒花生,放到树下。当人离开后,蜘蛛猴就会从树上爬下,把手伸进瓶里抓住花生。由于握住花生的拳头太大,蜘蛛猴的手怎么也拔不出瓶口,于是蜘蛛猴就这样轻易地成了人类的猎物。奇怪的是,当人把它带回家后,蜘蛛猴仍然攥着瓶里的花生不放手——原来它就是不肯丢下那粒花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人一生要走的路途是漫长的,学会“放下”,正是掌握丢弃不必要东西的技巧。毕竟,我们要给自己的“思想库”腾出更大的空间去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心理研究表明,那些不愿意放下的人,恰恰就是那些做事时拿得起但放不下的人。这些人的突出特质就是要求完美。不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他们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臻于完美。到最后,这种严苛的态度就容易演变成不分轻重,不分主次,甚至是时时纠结、事事纠结。一旦遇到压力或阻碍,事情就很难做好。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想要做得更好,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终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沮丧和忧郁等负面情绪就会趁机冒出头。
人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如果在其中放入的东西太多,人生就会过于沉重。而那些存入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东西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杂乱无章,于是心思也会跟着乱起来。尤其是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更会令人萎靡不振。所以,放下该放的事,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的生活;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如此轻装上阵,我们做事时就会伸缩有度、游刃有余,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把生活过得更精彩,从而获得更多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