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生活中的例子:司机为何老摁喇叭

2019年8月29日14:12:10囚徒困境生活中的例子:司机为何老摁喇叭已关闭评论

中国的老百姓外出都有一种感觉,即只要一走到马路上,就容易被汽车不断的马达声和喇叭声搅坏心情。

在小城市,由于汽车摁喇叭的声音特别大,使得一些地方街边的电话都不好用,听电话的人只能听到喇叭声,听不清电话中人的声音。

就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汽车马达声和喇叭声也成为市民公认的一种噪音污染。

在广州,规定市区不许汽车摁喇叭,成为备受广大市民拥护的举措之一。汽车鸣笛太多,有时害得居民睡觉都睡不安稳,有心脏病的人更是受不了刺耳的喇叭声。

所以,汽车鸣笛太多造成的社会成本还真不少,这种社会成本也是外部负效应,和环境污染差不多。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处理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各种政策的依据,当一些行为与社会成本之间的缺口很大时,个人和市场无法解决这类问题。

所以,一般来说,政府应当管制带有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噪音污染并不仅限于汽车摁喇叭,建筑工地的噪音污染也比较多,但其影响范围不算大。而汽车摁喇叭的影响是普遍性的,所以政府的管制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在我国,汽车乱摁喇叭也不完全是汽车司机的错,行人也有错。因为,在我国,对于行人怎样走十字路口或斑马线没有明确的规定。

另外,就是不管是行人还是汽车司机都缺乏礼让意识,总认为礼让就是吃亏,从而使行人与汽车的礼让陷入了“囚徒困境”,见下图。

囚徒困境生活中的例子:司机为何老摁喇叭

如图所示,在这种行人与汽车的交通算计中,如果互相礼让,则大家都可以得7。但如果行人抢行,行人就可以得9,汽车只能得1,如果汽车抢行,则汽车得9,行人得1。

所以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虑,抢行是优势策略,礼让则是劣势策略。

运用劣势策略消去法,可以知道,交通中行人与汽车算计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抢行,这样,大家都只能得3。

因此,交通算计就陷入了“囚徒困境”。

正是因为这样,汽车司机只好鸣喇叭,由于所有司机都这样,这就容易形成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在不需要鸣喇叭的时候,司机也认为,鸣喇叭的成本比较小,行人抢行时司机鸣喇叭以警告行人危险。汽车要抢行时也要鸣喇叭,因为司机认为,反正你不敢撞过来。

所以,在行人与汽车的交通算计中,行人吃亏得多,行人对汽车鸣喇叭很容易产生一种厌恶感,所以,在行人多的时候,往往行人集体抢行,汽车也无可奈何。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在于我国执行交通法规不够严格,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

因此,司机就会觉得违规的成本很低,才会和行人抢行。而为了抢行,摁喇叭唬住行人对司机来说是成本最小、利益最大化的习惯行为,这样,司机爱摁喇叭也就司空见惯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