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激励手段或措施,刺激企业或团队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市场活动,从而获得最大利益。这种措施往往是一种忧患意识,通过对手或者其他个体的“中途介入”而引发竞争作用,制造压力,从而改变懒散、死气沉沉的状态。
“鲶鱼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以危机感促进生存。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沙丁鱼和鲶鱼这对冤家对头的故事,说的是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如果能让沙丁鱼活着到达市场,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刚到码头就窒息而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不过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到达港口时大部分是活着的,所以他赚的钱比别人多。大家都非常眼红,但是该渔民一直对此秘诀守口如瓶,直到他死后才揭晓:只不过是放了一条鲶鱼在鱼槽中。
鲶鱼不是挪威人的最爱,但是它的作用却出乎意料,原来鲶鱼以沙丁鱼为食,又特别好动,当它被放入鱼槽,环境陌生且美食满眼,于是便四下乱窜。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天敌跟自己同处一槽后,立刻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能大部分活着回到港口了。
“鲶鱼效应”可以解释为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企业活跃起来,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其他同行业企业。
对于养鱼人来说,他们采用鲶鱼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达到管理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对于那些“鲶鱼”来说,“鲶鱼效应”的妙处在于能够自我实现。“鲶鱼型”的人才通常是为了获取生存空间而出现的,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有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是最根本的目的。
对于这些“沙丁鱼”来讲,“鲶鱼效应”在于激发忧患意识。“沙丁鱼型”的员工的忧患意识不高,总是想追求稳定的工作环境,但现实的状况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如何用好“鲶鱼型”人才或组织。“鲶鱼型”人才具有特殊性,所以管理者需要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管理。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学的常识,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所提高,这样的管理者才能够让“鲶鱼型”人才心服口服,他们的行为才能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在我们的管理学中,当一个企业或是一个组织的工作状态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那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正在逐步降低,这个时候“鲶鱼效应”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鲶鱼式”的人物存在,那么将会激活整个员工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