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
甲和乙是好友,二人看着呼呼上涨的房价,相约三年内绝不买房。他们认为所有人都不买房,房子一定会降不下来。但是眼见房价越涨越高,甲熬不住了,偷偷去交了一套房的首付。办理手续时,甲与前来买房的乙四目相对,二人尴尬不已。乙尴尬地说:“我本不打算买,但是我不买却挡不住别人买呀。”
一场火灾后,两个嫌疑人A和B被囚禁,分别被关在两个不能互相通信息的房间里。如果两人都承认罪行,那么将各被关押8年;如果一人承认一人不承认,那么承认的被放走,不承认的则被关10年,并且处以高额罚款。如果两个人都不承认,并且证据不足的话,那么各关1年。
现在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果A选择承认的话,那么B最好也承认,否则B就要面临严重的惩罚;如果A选择否认的话,那么B最好还是承认,因为这样就可以被放走。也就是说,不管A是什么态度,对B来说,最好的选择都是承认。反过来说也一样,不管B是什么态度,A的最佳选择也是承认。
结果呢?当然是两个人都会承认。也许之前两人订立攻守同盟,万一有天被抓都坚决不承认,但经过一番理性的思考,他们每个人最好的选择就是认罪。最终,两个人均被关押8年。
这就是有名的囚徒困境,所反映的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它的特点是博弈双方互不信任,采取损人利己的策略,最后导致对双方都不利的结局。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那么两个人都只会被关1年,总体利益更高。但根据上面的假设,两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两个人都会选择承认,结果获刑时间比两人都不承认时要长,总体利益变低了,这就是“困境”所在。
“囚徒困境”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它说明了在某种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将导致对大家都不利的结局。现实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以广告竞争为例:两个公司属于竞争对手,两个公司的广告相互影响,也就是一个公司的广告被顾客认可的话,其产品就会抢占另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但如果两个公司同时发布同样质量的广告,两个公司的收入增加,同时成本也有所增加。如果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这时两家公司有以下选择:
一是合作,互相遵守协议,减少广告开支。
二是自己顾自己,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高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
如果两个公司都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都选择自己顾自己的时候,两公司就会陷入广告战,广告成本增加,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害,这时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中。在真正的商战中,要想让两个互相竞争的公司达到合作协调是很难的,所以当今各大商家的广告战是愈演愈烈。
假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小算盘,那么谁都不会如意。大多时候,人们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在个性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之间,我们要有更清醒的认识。
tips:如何避免陷入囚徒困境?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使总体效益最大化呢?如果囚徒困境中的博弈反复进行,两个嫌疑人之前就可能形成某种“默契”:他们都会选择不承认罪行。然而这种状态并不稳定,因为只要有一方突然改变自己的选择,就能马上受益。当然这种受益在博弈反复进行的情况下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是会陷入到“囚徒困境”中。要维持所谓的默契,需要有一个“准绳”来约束各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