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斗鸡博弈

2019年7月15日00:22:51什么是斗鸡博弈已关闭评论

在斗鸡场上,有两只好战的公鸡遇到一起。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进攻,一是退下来。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则对方获得胜利,退下来的公鸡会很丢面子;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则自己胜利,对方很没面子;如果两只公鸡都选择前进,那么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如果双方都退下来,那么它们打个平手谁也不丢面子。

什么是斗鸡博弈

从这个矩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两者都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的收益均为-2;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的收益为1,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的收益为-1,输掉了面子,但与两者都“前进”相比,这样的损失要小;如果两者都选择“后退”,两者均不会输掉面子,获得的收益为-1。

在这个博弈中,存在着两个“纳什均衡”:一方前进,另一方后退。但关键是谁进谁退?在一个博弈中,如果存在着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就是可预测的,即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结果。但是如果一个博弈不是只有一个“纳什均衡”点,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那么谁都无法预测出结果。所以说,我们无法预测斗鸡博弈的结果,也就是无法知道在这个博弈中谁进谁退,谁输谁赢。

由此可以看出,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获得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斗鸡博弈中的参与双方都处在一个力量均等、针锋相对的紧张局势中。

提到斗鸡博弈,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成语“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斗鸡游戏,现在用来比喻人呆头呆脑,像木头做成的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最初的含义却正好与此相反。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文是这样的: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在这个故事中,原来纪渻子训练斗鸡的最佳效果就是使其达到“呆若木鸡”的程度。“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呆若木鸡”原来是比喻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从而做到精神内敛的意思。它给人们的启示是:人如果不断强化竞争的心理,就容易树敌,造成关系紧张,彼此仇视;如果消除竞争之心,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呆若木鸡”的典故包含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让对手对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行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再凭借自己的实力打败对手。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斗鸡博弈的例子,比如债务问题。由于存在信用不健全的问题,这种现实造成了法律环境对债务人有利的现象。也正是基于此,债务人会首先选择强硬的态度。于是这个博弈又变成了一个动态博弈。债权人在债务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后,不会选择强硬,因为采取强硬措施对他来说反而不好,所以他只能选择妥协。而在双方均选择强硬态度的情况之下,债务人虽然收益为负数,但他会认为在他选择强硬时,债权人一定会选择妥协,所以对于债务人来说,他的理性战略就是强硬。因此,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实际上应为债务人强硬而债权人妥协。

由斗鸡博弈衍生出来的动态博弈,会形成一个拍卖模型:拍卖规则是竞价者轮流出价,最后拍卖物品归出价最高者所有,出价少的人不仅得不到该物品,而且还按他所竞拍的价格支付给拍卖方钱财。

假设有两个人出价争夺价值一万元的物品,只要进入双方叫价阶段,双方就进入了僵持不下的境地。因为他们都会想:如果不退出,我就有可能得到这价值一万元的物品;如果我选择退出,那么不但得不到物品,而且还要白白搭进一大笔钱。这种心理使得他们不断抬高自己的价码。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出价的增加,他的损失也可能在不断地增大。

在这个博弈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纳什均衡”,即第一个人叫出一万元竞标价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不出价,让那个人得到物品,因为这样做对他来说是最理性的选择。但是对于那些置身其中的人来说,要他们作出这种选择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