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的角度看,创业机会可分为识别型机会、发现型机会和创造型机会三种类型。
(1)识别型机会。
是创业者面向现有市场的创业机会。在现有市场上通常已有企业在经营,这些企业往往是一些成熟的大企业,创业者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营造新的经营模式,才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迈克尔·戴尔想要进军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时代,个人计算机产业已经开始飞速发展,很多著名的个人计算机厂商在这一市场中激烈竞争。戴尔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个人计算机经营模式——向客户直销,绕过了分销商这个中间环节。戴尔从消费者那里直接拿到订单,然后购买配件组装计算机。因此,戴尔计算机公司无需车间和设备生产配件,也无需在研发上投入资金。这样,戴尔通过为消费者消除中间环节获得了大量财富。20世纪90年代,戴尔计算机公司的成功成为很多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
(2)发现型机会。
是面向空白市场的创业机会。空白市场属于现有行业范围内尚未被开发的市场。这一市场可能是缝隙市场,尚未被现有的大型企业所关注,但如果经营得当,也可能创造可观的价值。比如,过去农村零售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空白市场,许多大型的连锁超市往往致力于开发城市市场,一直忽略农村市场。而在农村,已有的商业体系则只包括一些日渐退化的供销社、农民在业余时间开的杂货铺、隔三差五出现的集市等。现在,这一空白市场正在被很多企业盯上。在各地,规范的农村连锁体系一出现便受到欢迎,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些发展较为良好的农资连锁品牌包括“农家福”“惠多利”等,而北京物美、京客隆及上海华联等知名连锁集团,也已开始了全国性的农村市场布点。
(3)创造型机会。
是面对全新市场的创业机会。这一市场上的创业机会不属于任何已经存在的行业。因此,创业者将要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市场上暂时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也没有现成的经营模式可循。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警惕的是,这一全新的市场是否具备高度成长可能。
在商业实践中,识别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种类型的创业机会可能同时存在。一般来说,识别机会多半处于供需尚未均衡的市场,创新程度较低,这类机会并不需要太繁杂的辨别过程,只要拥有较多的资源,就可以较快进入市场获利。但把握创造型机会非常困难,在创业者拥有的技术、信息、资源规模往往都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创业者的创造型整合资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还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而发现型机会则是最为常见的,也是目前大多数创业研究的对象。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巨大的市场需求瞬间释放,识别型机会占主导地位,“倒爷”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的代名词。逐渐地,市场需求饱和,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识别型机会锐减,发现型机会比例加大,这时候,人们创业不仅需要勇气和投机心理,还需要理性地分析市场环境以寻找市场空缺。可以大胆假设,在未来,创造型机会将回归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