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族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2023年3月11日21:19:26什么是家族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已关闭评论
一、家族治理模式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大多是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角度来界定的,并认为家族企业并不是仅指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为家族成员所拥有的封闭式企业组织形式。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其《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对家族企业的定义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这一定义认为,家族企业并不是指由家族成员掌握全部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而是一种大部分和基本掌握上述两种权力的企业组织形式,符合当今企业社会化趋势与股权分散化发展的实际。

家族治理模式是公司治理最原始的形式,是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均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企业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的一种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欧洲部分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及部分南美国家比较普遍,其中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最具有代表性。

二、家族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不同于英美公司治理的“外部市场控制模式”,家族治理模式与德日机构主导型的模式有点类似,都是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内部人模式”。所不同的是,家族治理模式中的“内部人”是家族成员,而德日模式中的“内部人”是企业联盟和银行等机构。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其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本市场发育水平、文化传统、监管政策和政府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我们将分别考察在东南亚和韩国的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其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如何配置,逐渐形成家族治理模式的。

(一)东南亚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50年代前,东南亚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招募劳工移居东南亚,华人为了谋生纷纷“下南洋”。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积累,华人创办了家族企业,其中一些企业生存了下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生存下来的企业规模开始扩大,创办者吸收同族的兄弟及亲戚进公司帮助自己管理企业,家族企业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企业的所有权基本由创办者控制,创办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家族其他成员充当协助管理的角色。当然,也有企业创办伊始即是由家族的兄弟姐妹共同出资的,如1948年马来西亚郭氏兄弟公司(郭鹤年家族)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方殖民体系陆续崩溃,东南亚各国取得国家自主权,华人创办企业在西方资本撤出后有了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此时,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新独立的东南亚各国政府均大力发展经济,华人家族企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颇具实力,进入快速成长期,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的方式进入原来被西方资本垄断的行业,并逐步在这些国家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家族企业的所有权状况也有所变化:家族企业创办者开始对所有权进行分割,把过去由自己单独控制的所有权分成多份赠予家族的兄弟,形成企业所有权在家族内部的多元化;企业创办者家族的兄弟开始执掌企业的核心业务,家族第二代成长起来并进入企业工作,出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共同执掌企业的局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经营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在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引领风骚,多元化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许多家族企业开始推行跨国公司战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与国外资本市场的对接,家族企业公开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所有权不再为家族全部拥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相继拥有公司部分所有权,来自家族外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开始大量进入企业。但是,家族成员仍然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并且企业的领导权开始由第二代向第三代交接,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权仍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二)韩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经济发展的典范。1960年韩国人均收入仅有80美元,到1996年增加到10 543美元,增长超过了120倍。同东南亚国家一样,韩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发动机都是家族式企业。但是,与东南亚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政府在韩国家族企业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韩国的家族企业初创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韩国家族企业与东南亚家族企业初创时一样,所有权由企业创业者或参与创业的家族成员拥有,经营权由家族成员共同控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一直以政策性借款(低利率)的形式为某些行业的家族企业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并且陆续推行出口主导战略、重工业化战略、高新技术战略等,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韩国企业也因此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从60年代后期,韩国家族企业集团的下属核心企业纷纷上市,企业所有权开始社会化,但控股权仍在家族成员手中。同时,随着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韩国家族企业所控制的系列企业不断增多,有血缘、亲缘和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大量进入企业,控制了家族企业集团中系列核心企业的经营权。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国部分家族企业进入第一代、第二代接班阶段。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韩国政府开始主导对排名靠前的五大家族企业进行重组,同时在中型家族式企业(排在第6或更低的位置)中实施能力测试计划,视测试结果进行整顿。此外,韩国政府还推进资本市场自由化,彻底消除了对外国资本所有权和外国证券投资的限制,此举使家族企业所有权更加多元化,部分经营管理权开始向家族外优秀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转移。但是,家族仍然没有放弃对所有权的控制。

三、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原因

从东南亚和韩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南亚和韩国家族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是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与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文化传统和资本市场发育水平相关。

首先,东南亚和韩国的家族企业均形成于殖民体系崩溃后的国家重建中,是在不发达的国家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时,各国政府都推出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家族企业有了发展机遇。尤其在韩国,政府一直对家族企业进行大量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为家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韩国也由于历史原因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儒教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儒教文化的理念包括重视“家文化”,重视亲缘、姻缘等裙带关系,认为家族权力的传递应基于血缘关系等,这些在家族企业的创办和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形成了家族成员共同治理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