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除法策略:分拆≥总和
讲到除法策略,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体育事件。
在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东方神鹿”王军霞在女子万米长跑中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29分31秒78,把原世界纪录缩短了40多秒,全场掌声雷动。之前,这个纪录20多年来一直无人打破,这一成绩于是成为世界田径史上最坚实的纪录之一,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然而在经济学家看来,该世界纪录破得“很不经济”,原因是跑步只要有0.01秒时间的缩短就算打破世界纪录,何必一下子缩短40秒呢?以至于自己也无法逾越。如果每次缩短1秒,就可以40次打破世界纪录。如果每打破一次纪录都会有奖金,王军霞就可以多得40倍的奖金,可以实现总收益最大化。
这从操作上讲似乎有点勉为其难了。不过有一个人却真的做到了,他就是撑杆跳高沙皇——乌克兰运动员布勃卡。布勃卡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有35次打破世界纪录,每次只把纪录提高1厘米,至今保持着6.14米的男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为自己赢得了不少的荣誉和经济收益。
当然,布勃卡作为撑杆跳高天才,是个特例,运动员不可能都像他一样。但是在企业营销中,却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本来可以一步到位的目标过程依次分成若干个细小的战略区间,或者是一个公司依靠率先推出新一代产品来占领市场,抢得先机并逐渐掌握主动后,再积极主动地以技术进步的名义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微调”,这样就可以从每一次“微调”中获得利益的增值,如早期柯达公司的化整为零(相机与胶卷分开)经营术,出版商先出精装本后出平装本、先出习题册后出答案册,等等。这些都是除法经营策略成功应用的实例。
除法策略是把本来可以一步到位的目标过程依次分成若干细小的战略区间,依靠战略区间的转换和技术的升级换代,获取利润。简单地讲,就是把能独立、最赚钱的项目分出来,单独立项。
比如新浪微博上市了,微博的估值都已经超过新浪了,其实就是做了除法。如果未来腾讯也把最挣钱的微信单独拿出来上市,可能微信就超过了原来的母体。这就是走双品牌战略。双品牌战略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开始成为新的竞争趋势。
日本的丰田汽车曾经推出过高端产品,但是都卖得不好,因为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经认定丰田只能是中档车。后来丰田汽车干脆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产品,把那款车的品牌改为“雷克萨斯”,这款“雷克萨斯”卖得就很好,而丰田就卖不起价。所以把某一个项目独立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营销策略。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家国内的乳品企业。这家公司的主打乳品是发酵型功能奶,但由于企业规模小、设备差、原料供应不稳定,结果导致产品价格较高,经营状况不佳。为了扭转局面,企业着手开发了两个产品,一是发酵型高钙奶:在主打产品基础上加入“高钙”概念,成为该产品的“升级版”;二是改造原来较差的流汁型奶,加入“保健”因子。结果,新升级的发酵型高钙奶的定价比原产品高出15%后,销量仍然大大超过原产品,成为该公司发酵奶的拳头产品和重要的利润来源。新升级的流汁型奶,单价提高17%,销量反而比原来产品翻了5倍以上,从一个亏损产品变成了该公司流汁型奶中的唯一盈利产品。
除法经营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除法报价策略是一种价格分解术,以商品的数量或使用时间等概念为除数,以商品价格为被除数,得出一种数字很小的价格,使买主对本来不低的价格产生一种便宜、低廉的感觉。
如保险公司为动员液化石油气用户参加保险,宣传说:参加液化气保险,每天只交1元保险费,若遇到事故,则可得到高达1万元的保险赔偿金。这种做法,用的就是该策略。相反,如果说,每年交保险费365元的话,效果就差得多了。因为人们觉得365是个不小的数字。而用“除法报价策略”说成每天交1元,人们听起来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了。
“加减乘除”营销策略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我们在平时有意无意地把它忽略了,正如魔术,把一些司空见惯的小常识加以巧妙利用,就能变成舞台上令人惊叹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