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心理学作为系统研究消费者心理现象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市场问题日趋尖锐、竞争日益加剧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萌芽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为提高,其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场上商品急剧增多,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品经营者为了更快地推销商品,开始研究如何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劳务信息的问题,并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活动,而在销售和开展广告活动的同时,一些人开始把心理学引向了销售领域。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根据企业销售实践活动的需要,着手从理论上研究商品的需求与销售问题。1901年12月10日,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在美国西北大学作报告时,提出了广告工作应成一门科学,心理学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见解,这被认为是第一次提出了营销心理学的问题。1903年,斯科特汇编了20余篇论文出版了《广告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营销心理学的雏形——广告心理学的诞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发表了《社会心理学》,着重分析了个人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与行为。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又出版了《工业心理学》一书,着重阐述了商品销售中广告和橱窗陈列对消费者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在市场学、管理学等著作中也研究了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问题。
但在这一时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而不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这种研究基本局限于理论阐述,并没有具体应用到市场营销活动中来。因此,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2.应用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消费者行为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市场营销活动并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产品严重过剩,销售极为困难,这时的市场主要是供过于求。各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战胜对手,求得生存,必须首先解决产品销路问题。特别是“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工业迅速转向民用消费品的生产,市场商品急剧增多,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也在不断变化,其购买行为更加捉摸不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国外的专家和学者在提出“创造需求”的同时,开始重视和加强市场调研,预测消费趋势,并寻求各种方式刺激消费需求,因而,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动机以及消费习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而使消费心理研究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了,营销心理学逐渐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引起了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更多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转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并相继提出了许多理论,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等。进入60年代以后,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得到迅猛发展。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成立了消费者心理学会分科学会,而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生院心理系、社会学系、经营管理系都讲授消费行为课程,对消费心理的研究人员增多,研究质量大为提高。
3.变革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是营销心理学的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西方国家高科技的投入使产品更新率加快,新产品令消费者目不暇接,高消费伴随着高浪费,消费时尚捉摸不定,给产品推销工作带来了挑战性和难度。推销人员为了实现职业角色,不得不对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论文、调查报告、专著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越来越高,研究方法也越来越科学,许多新兴的现代科学,如计算机科学、经济数学、行为学、社会学等也被广泛运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特别是信息处理方法的引入,把消费者看作一个积极的消费决策人,认为消费者会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从而作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并且会根据购买使用经验改变或保持对某一商品的态度。信息处理方法的运用及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的建立,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之上。
近二十几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领域的日益复杂化,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
①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②重视宏观方面的系统研究,不少研究者能够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高度去研究消费行为;
③转向因果关系的研究,即由过去单纯地确认描述变量关系,转向解释性的研究和对因果关系的探讨;
④引入现代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对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如动机、人格等用现代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