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时,人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于和谐社会还不十分清晰。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该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主要指经济上的目标,而和谐社会主要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吴忠民认为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从八个角度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不断协调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社会;是一个各阶层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醇厚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良好、社会稳定的社会。事实上,“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具体来说,和谐社会蕴涵着以下思想:
第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事实上,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概括中可以清楚得知。因为民主法制是要充分保障人民自由的权利;公平正义要使所有的人享受发展成果,共同富裕;诚信友爱要让人们追求真善美,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充满活力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安定有序是保障每个人生命的权利,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使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保障公民的身心健康。这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摈弃了原来的以“物”或“经济”为中心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兼顾国家、社会、人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而不只是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某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的方面,并且在同一层次上作到互相兼顾、彼此协调,而不是顾此失彼。
第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自然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和谐社会何从谈起?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使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愈加脆弱。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可造成数万、数十万人死亡,千百万人受到冲击。近些年来,在台风、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的每年都有上万人。总之,目前全球范围内普遍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减少、臭氧曾破坏等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结果。如果自然灾害性危机事件不断,人心恐慌,何谈社会和谐?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更体现和谐的理念。
第三,人与人的和谐。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顺利发展的前提。
“社会融合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每个人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包容的社会必须建立在以下基础上:尊重所有的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文化与宗教差异、弱势及处境上不利群体的社会正义和特殊需要,民主参与与法制”。和谐社会就是要做到社会能关爱每一个人,承认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利用各种制度和政策来化解矛盾差异和冲突。追求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人与人的团结,面对人类遭受像印度洋海啸那样的海洋危机,面对一些地方的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然并不能减少大自然造成的灾难,但是可以缓解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把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面对不幸和灾难,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表现。比如在应对东南亚海啸灾难中,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及时派出了救援队,及时提供了急需的救灾物资,并广泛地开展赈灾募捐活动,以各种方式支援灾区人民,共渡难关,重建家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和谐何以可能!
第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社会性质是整个社会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存在的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以上论述中,马克思怀着极大的热情,预言了人类社会的三种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融合比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重要,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重塑人、自然、社会这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