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对方优势策略的不对等博弈

2019年8月31日14:26:37与对方优势策略的不对等博弈已关闭评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博弈双方中一方的参与者有一个优势策略,而其他参与者则没有。我们还是以《读者》与《知音》的封面故事博弈做例子,加以阐述这个问题。

假设全体读者略偏向于选择《读者》。假如两个杂志选择同样的新闻做封面故事,喜欢这个新闻的潜在买主当中有60%的人选择《读者》,40%的人选择《知音》。对于《读者》,艾滋病新疫苗仍然是优势策略,但对于《知音》就不再是了,因为《读者》的优势策略是选择艾滋病新疫苗这个主题,如果它也做同样选择,那么只能得到28%的读者,小于选择审议问题的30%。

换言之,《知音》的最佳选择不再与《读者》的策略无关。假如《读者》选择艾滋病新疫苗作为主题,《知音》选择政治审议问题就能得到更好的销量。对于《知音》来说,审议问题市场总比新疫苗市场要大。

《知音》的编辑们不会知道《读者》的编辑们将选择什么,不过他们可以分析出来。因为《读者》有一个优势策略,那一定就是他们的选择。因此,《知音》的编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假定《读者》已经选了艾滋病新疫苗,并据此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即选择政治审议问题作为主题。

由此可见,只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的博弈其实也非常简单。拥有优势策略的一方将采用其优势策略,另一方则针对这个策略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

这里,有必要强化一下优势策略的概念和优势策略的两点特征。

人们很容易就会弄错,不知道优势策略的优势究竟是对什么而言的。“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的这个策略相对于你的其他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

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结果。回顾封面大战的例子,《读者》和《知音》都有一个优势策略,但并非一定可以得到比对方更高的销量。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在于,一个优势策略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采用优势策略得到的最坏结果也要比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得到的最佳结果略胜一筹。在前面讲到的例子里,所有优势策略凑巧都满足这个条件。按照最初设定的条件,《读者》假如采用艾滋病新疫苗做封面故事,最坏的结果是得到35%的市场份额;他们若采用政治审议问题做封面故事,可能得到的最佳结果是30%的市场份额。但这并非优势策略的一个普遍特征。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读者》和《知音》之间爆发了一场价格战。假设每本杂志的制作成本是1元,且售价只有两个可能的价位选择,分别是3元(意味着每本利润为2元)和2元(意味着每本利润为1元)。假设顾客永远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杂志,且在杂志价格相同的时候两种杂志各得一半读者。杂志定价3元的时候,读者总数是500万人;杂志价格降到2元,读者总数将升到800万人。这时,你可以轻易算出《读者》在4种可能出现的价格组合里将会获得多少利润。即如果杂志都是3元,利润都是500万人;一方降价至2元,独得800万人,另一方分文不得;如果双方都降,每一方利润都是400万人。

有点像“囚徒困境”是不是?的确,在囚徒困境中,双方的优势策略都是招供,在这里都是降价。

《读者》的优势策略是定价2元(《知音》亦如此)。《读者》采用这个优势策略可能得到的最坏结果是赢利400万元。但是,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可能得到的最佳结果将超过这一数字,达到500万元。问题是比较这两个数字毫无意义。500万元的数字是在两本杂志同时定价3元的时候出现的;不过,假如这时《读者》把价格降到2元,利润还会更高,达到800万元。

我们可以把这些例子归纳为一个指导同时行动的博弈的法则。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这是你对你的对手每一个行动的最佳对策,因此也是对现在他选择的这个特定行动的最佳对策。但是,假如你先行,你就不会知道你的对手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他会观察你的选择,同时作出自己的决定,因此你有机会影响他的行动。某些情况下,若是采用优势策略以外的策略,你可能会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