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四个强盗共同抢劫了80根金条,他们商量的分配方法是抽签决定1~4的顺序,然后按照顺序依次制订分配方案,即1号先制订方案,如果得到半数及半数以上人赞同则采纳方案,否则就把1号杀死,由2号制订方案,依此类推。
抽到3号的人想如果1号和2号都被杀死,方案由自己制订,那么4号为了独吞金条肯定不会同意自己的方案,即使自己什么都不要也难保性命,所以他必须赞成2号。2号经过推理可得知3号无论如何会赞成自己,于是他的分配方案是自己独吞,所以2号不会赞成1号的方案。1号也猜到了2号的想法,他的方案是分给3号和4号各1根金条,剩下的78根都归自己,什么也不分给2号,由于3号、4号都会因为能获得1根金条而赞成他的方案,自己就会站在多数人的立场上,从而使方案获得通过。
故事中,如果平均分配的话,每个强盗都能分得20根金条,可由于贪婪,他们一起制订了这样的分配办法,致使到最后几乎所有的金条都落入了1号强盗的口袋。这种利用倒推逻辑得出结论的方法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蜈蚣博弈”。
“蜈蚣博弈”是1981年由罗森塞尔提出的一个动态博弈模型,由于博弈过程的展开图像一只蜈蚣,所以叫作“蜈蚣博弈”。罗森塞尔用一个故事讲述了什么是“蜈蚣博弈”。两家公司D和T进行长期合作,合作过程中需要D和T轮流作出选择,选项为“合作”与“背叛”,D和T公司各选择一次为一个回合,限定博弈共进行20个回合。假如从第1到第20个回合双方都选择合作,那么每个回合双方都会获得和回合数一样的利润n,如第19个回合双方各获利19万元,第20个回合双方各获利20万元。但第一回合D选择背叛时,D、T都得n,T选择背叛时,D得n-1,而T得n+2;第二回合时则从D、T都得n+1开始,假设每个回合都是D先选然后T再选,并交替进行,即第一回D选择背叛,双方都获利为1万元,如果D选择合作而T选择背叛,则D获利为0,T获利3万元⋯⋯第二十回合,D选择背叛,则双方都得19万元,如果D选择合作而T选择背叛,则D获利18万元,T获利21万元。
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十回合的选择中,如果T选择合作会获利20万元,选择背叛获利21万元。一般情况下,T会选择背叛,这时D只能获利18万元。但D提前也能推测到这里,所以在第十九回合的选择中,D会选择背叛,获利19万元,能比第二十回合T背叛后多得1万元。依此往回推,他们就会在第一回合都选择背叛,每人获利1万元。这种结果虽然经过了看似合乎情理的推理,但很显然双方都没有获得最大利益。
显然,有时候倒推法并不可靠。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即使刚开始时双方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选择合作,可是合作越往后进行,两家公司就越有可能运用倒推法思考,背叛的情况仍然不可避免。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成功运用倒推法的例子。如现在流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确立目标,然后分析自己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并将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到每年、每月甚至每周。
可见,运用倒推法进行思考有利也有弊,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确运用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不恰当的运用则可能造成多方利益受损。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应秉承“难得糊涂”的思想,不可过分计较。
经济学原理
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行动,但由于相互作用,每个参与者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其他参与者所采取的行动。因此,必须了解竞争对手的想法,应当按他人的利益去推测他人的行动,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