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也指出:
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成就泰罗制,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 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这就是说,管理一方面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 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 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管理也就越重要。
(2)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 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 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 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意义与关系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 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与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另一方面,管理的二重属性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而管理的社会属性又会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与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