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怎会没水喝:管理缺失

2019年11月12日23:55:12三个和尚怎会没水喝:管理缺失已关闭评论

管理与科学、技术三足鼎立,是支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三生产力”。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管理能将个人行为变成组织行为,能办成很多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当下,很多管理者也已经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会犯糊涂,导致组织中管理行为的缺失,甚至酿成大错。

有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叫“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是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庙的住持安排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不久,又来了个和尚,水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小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新来的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于是大家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虽然很渴,但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提水的事情。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老和尚明明看到了这一切,却没有对这三个人进行重新分工。结果,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了。最终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可是没有水救火。火势无法控制,将他们赖以生存的寺庙烧毁了,幸好三个和尚发现得早,逃出来了,但是老住持就没那么幸运,被大火烧死了。

这是一个富于悲剧色彩的寓言故事,我们在感慨三个和尚由于不协作、自私自利直接导致栖身之所荡然无存的同时,是不是也觉得那个老住持很悲哀呢?其实,这一切都要怪老和尚作为一座寺庙的管理者,身在此位却不谋其政,不仅害得几个小和尚没有水喝,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从老住持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管理的缺失,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许多老住持这样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支撑力量薄弱

老住持危机意识淡薄,当下属的数量发生改变时,没有考虑到管理已经增加了难度,不注意管理方式的改变,仍然用管理一个人的方式去管理多个人,从而使应有的预防性措施准备不足,也没有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这个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管理者的启示是,当时代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组织所面临的挑战也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了,因此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局限于过去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必须要改变,管理方式的改变要以制度为支撑。制度的建立,还要遵循如下原则。

(1)转变传统观念,打造优秀的组织文化

任何外在的包装都是“纸老虎”,一捅就破,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摆脱历史的束缚,某些所谓的“营销点子”、“资本运营”都是行不通的。观念转变的重要依托是组织文化的建设,打造组织“内功”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优秀的组织文化的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需要具备以下的特性:

①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组织战略的,即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对组织战略发挥全面支持的作用;

②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人性的,换言之,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尊重人性;

③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个性的,包括组织的个性和管理者的精神个性;

④优秀的组织文化必须是基于商业准则的,所谓基本的商业准则,是指企业必须遵循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

优秀的组织文化代表的是积极健康的意识,在积极健康的意识下成长起来的组织必定是优秀的、充满活力的。

(2)从“人治”转向“法治”,让制度管理人

人治的特点是君主专政,它是建立在专政的基础上的,体现的原则是个人主义;法治具有民主的特点,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大众意志,少数服从多数。“人治”和“法治”在组织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组织的初创阶段,人治能发挥积极方面的作用。试想,在一个强有力的集权中,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他能够充分发挥领导自主权,这样才能把一个团队紧紧地凝结在一起,劲往一处使,一个巨大的工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在组织的发展壮大时期,人治越来越不适应组织的发展,因为人治的结果必然是专政,专政则可能导致腐败,腐败必然会走向灭亡。法治强调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个组织内的所有人,上至组织最高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决不动摇。同时,法治也为组织的奖罚提供了严明的规定,任何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行为都会受到嘉奖,组织将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3)活用“法治”,让人来驾驭“法治”

活用“法治”,就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法治,让人去驾驭法治,而不是法治来驾驭人,使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组织的主人,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每一个人都能在组织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工作。在组织共同的价值观面前,组织是大家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对组织的一份责任,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高度统一。对管理方式的追求是法治,不是“人管”,是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组织所追求的方向。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不管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肩负着组织的责任,自发自觉地做自己能做、应该做的事情。

2.管理者的用人观念出现偏差

在上面的案例中,老住持将打水的工作完全交给小和尚,从此之后便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在寺庙人员发生变化,而工作任务(打水)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也不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意见,让其完全放任自流。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级的需求和性格不去做深入的了解便完全授权,其结果必然导致管理的失败。要将组织管理得井井有条,管理者首先要将人员管理好。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人员和职位的匹配度,只有让对的人做对的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的管理教科书总是告诉我们,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会为我们节约高达几倍的成本,一次性将人员配备到位会让之后的工作变得非常顺利。然而,绝大多数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很少去研究要录用的人与空缺职位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制定完善的员工弹性工作制度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性格的影响,血型、星座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点恰恰是被众多管理者所忽视的问题。

(2)把握好“德”与“才”的比例

从事过多年管理工作的前辈总是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招录德才兼备的人。可现实中,有时总会出现只能二者选一的情况。作为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呢?回答是:他们宁可要德大于才的人,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品德却是一个人内在的、不可改变的东西。一个人的品德与其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德与才的比例。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