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的例子(多案例版)

2019年7月19日22:45:21帕金森定律的例子(多案例版)已关闭评论

帕金森定律与武大郎式的用人政策很是相像,如出一辙: 比自己个高的人一概不用。 长此以往, 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平庸的人启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更平庸的人再启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一如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用人。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兴衰与否,用人是关键。 作为一个领导者, 不仅要独具慧眼,学会相马,学会赛马,而且还要有用人之胆、容人之量,要敢于启用比自己强的人。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用人上的良性循环,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

案例1

在用人上, 中国西周的两位名臣姜子牙和儒家推崇备至的周公,他们曾经做过一番讨论。 受封齐国的姜子牙主张的是尊贤尚功,也就是能力第一; 受封鲁国的周公则主张以亲亲尚恩为主,也就是亲信为第一。 执行能力第一用人政策的齐国,最终如周公所预言的虽然国力强大,但不是老姜家的了 (姜氏齐国后被田氏齐国取代)。 执行亲信第一用人政策的鲁国也如姜子牙所预言的,虽然一直到战国后期都是老姬家的(鲁国是姬姓宗邦),但是国力衰弱, 国君软弱无能。

案例2

让我们再来看看林肯的用人之道。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以后,林肯曾先后任用了三四位将领,当时他按照传统的所谓完人的标准,要求所有将领必须没有缺点。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北军的每一位无缺点的将领皆被南军打败。

后来,林肯总结了教训,撤换了一些将领,宣布任命格兰特为总司令,他手下的人十分担心,私下劝他说: “格兰特嗜酒贪杯,难当大任。 ”然而,林肯已从以前用将的失误中认识到选拔将领不能只求无缺点,应该把有独特军事才能作为选拔将领的依据。 格兰特虽然在生活上有嗜酒的缺点,但他有超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后者是他的主要方面。于是,他回答: “如果我知道他喝什么酒,我倒想送他几桶。 ”

历史事实证明,起用格兰特为帅,对击败南军、废除奴隶制,平定内乱起了重要作用。 林肯的用人决策可说是抓住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 对于格兰特,林肯深知他的优点和缺点。 在当时的情況下,格兰特出色的军事才能是十分难得的,是大局所急需的,虽然嗜酒贪杯是一种恶习,但这只是次要方面,完全可以经规劝而不至误事。 林肯扬长避短,知人善任,促进了南北战争的最后胜利。

案例3

关于如何用人, 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提出了七条途径:

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

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 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

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事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

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

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 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 拓宽知人用人的思路。

案例4

李嘉诚是香港商界呼风唤雨的富豪,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部分长处和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 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 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作用。”

李嘉诚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领导用人只有出以公心,是非分明,量才录用,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才算把握了领导工作的基本要领。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行业、 各个单位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领导者事业的成功与失败,说到底还是用人。 因此,不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有尊重人才,善用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