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的工作由七个人来做,它将比一个人做时还要忙,因为七个人之间会形成很多牵制关系,制造出许多新工作。
1957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博士在马来西亚度假时,萌生了如下感悟。一位不称职的官员或管理人员,可能会选择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置让给更有才干的人;二是让一位有能力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充当自己的助手。
很多人一看就知道,第一条出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如此一来会让他丧失很多权力;第二条出路也不能走,因为能干的人会很快成为自己的对手,与自己形成竞争关系。琢磨来琢磨去,看来只有第三条出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没什么能力的助手分担了这位官员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对两个人发号施令。在此过程中,官员的处境是安全的,因为他的这两个手下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
既然是两名无能的助手,他们就必然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为平庸的助手。以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组织体系。
帕金森博士悟出了这个定律后,就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一举成名。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定律称为“帕金森定律。这一定律深刻地说明了组织中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的原因和后果。
在分析组织效率低下的原因时,帕金森指出,人员的晋升机会与机构的增加成比例,所以人们总是希望多增加机构。他形象地描述了此种心理和行动的过程。比如有一位企业经理A,当他感到工作太忙或自我感觉太累时,就要增加人手,因为他认为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来解决是不划算的。但他一般不会增加一位与自己能力相当的B来协助自己工作,因为日后如有晋升机会,B就会成为他的竞争对手;而且,他也不愿意只请一位C来做助手,因为时间一长,C就有可能成为B的角色,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那么,最有利的做法是同时采用C和D做助手,这样可以把工作分给C和D两人承担,让C、D相互制约和牵制,这样A就可以高枕无忧、掌控全局。
当有一天,C感到自己的工作太忙了(无疑会走到这一步的),他就会跑去向A抱怨;A便再给C配上两名助手。但由于D与C的地位相当,为了避免矛盾,A也得照样为D配两名助手。
这样一来,原来A一个人做的工作,就变成了由一个以A为首的七个人的塔形三级组织来做了,于是,A的晋升便成为水到渠成、指日可待的事了。
帕金森进而提出,一个人做的工作由七个人来做,比一个人做时还要忙,因为七个人之间将形成很多牵制关系,制造出许多新工作,七个人都会显得很忙,却效率低下。这样就形成了人浮于事、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的局面。
可以看出,机构与人员的膨胀是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的大敌。这一顽疾存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企业之中,就连看似管理先进、组织严密的国际性大企业也不例外。
现在,帕金森定律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其在管理学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对于一名企业管理者来说,知道这一定律十分必要,因为其不仅对企业内部在用人方面意义重大,而且还对整个组织的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