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的多位股东年底时召开会议,讨论下一年度的投资计划和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大项目纷纷通过,反倒是在一些小事上,各股东意见不一,难以协调,令会议拖到很晚仍没有结果。
其中两位股东的秘书在中场休息时,忍不住私下抱怨起来。
秘书A小姐说道:“这些有钱人真是莫名其妙,在面对那些上千万的项目时,草草几句就一致通过了,反而在要不要给技术部换几台电脑这种小事上讨论了两个多小时。”
秘书B小姐左右看了看,轻声说道:“你是新来的还不是很清楚,这些人啊本来就是这样的,去年还为了要不要在公司的洗手间里提供免费厕纸而吵得差点翻脸呢!”
许多企业的股东或领导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在小问题的处理上异常较真,在重大问题上反而容易草草了事。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曾经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举了类似的例子,证明了大笔开支理论的存在,即许多单位讨论一些议题时,花钱多少与讨论时间的长短恰恰成反比,形成了“大笔开支好通过”的现象。
帕金森曾设计了一个会议,并将3个不同的议题拿到会议上来讨论。与会的是11名财政委员。在会议上,帕金森首先让这11个人讨论关于建设一个核反应堆的议题。由于术语、数据、报表和生涩的说明,人们对这个陌生领域有一种本能的距离感,为了怕当众出丑,大家从开始讨论到结束只用了两分半钟就一致通过。
当帕金森拿出第二个议题——是否需要为员工建立一个车棚的时候,人们似乎活跃了很多。他们先是针对预算报价进行评估,然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开始讨论到最后给出结论,大约用了45分钟,达成的最终结果是节省了300英镑。
最后一个议题是为联合国福利委员会会议提供饮料,人均全年预计花费57英镑。由于饮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事物,因此人们围绕着“哪一种更合适”的问题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没有结果。
帕金森举这一案例的原始用意是想要告诉人们:在管理上,人很容易会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在小事上争论不休、过于在意,在大事上草率决定、不经思考,这往往会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引发企业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
很多人都怕被贴上“无知”的标签,因此在对一些自己不擅长的方案进行审核讨论时,会迅速下结论,不去细想这样的决定是否会给公司带来损失等。在中国,由于缺乏经验,某些地方政府就照抄照搬别的地方成功经验。你搞水利建设,我也搞水利建设;你投资办厂,我也投资办厂。对当地的条件是否适合搞水利,是否适合办工厂考虑不周全,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大”、“全”,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国家产能过剩,质量水平低下,大批企业亏损。最终不仅没能获得企业税收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反而造成了当地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白白浪费了很多资源。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三次大的重复建设浪潮。第一次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竞相上马家电制造业,以彩电、冰箱为代表。结果10年间,全国出现了上百家类似企业,导致2000年时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第二次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汽车、钢铁又成为投资热点。到1999年时,全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240万辆以上,三分之一的产能闲置。第三次是从2000年开始,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科技项目成了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和招商引资的重点,结果导致高科技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加剧。
当然,任何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犯同类错误。如果拍板决策的人在决定投资时,能进行充分地论证和研讨,就一定能减少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从而提高项目效益。
经济学原理
当支出多少与讨论时间成反比时,决策成本的高低就与最终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挂上了钩。要想获得的最终经济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在决议形成时,使支出的多少与讨论时间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