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陷入财务危机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系列潜在因素长期作用导致的。而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显露。企业经营决策者应该对这些征兆保持高度警惕,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动向,针对问题及早采取措施,避免危机最终发生或进一步恶化。
征兆一:现金极度匮乏,资产流动性过低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是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现金流的诊断,可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及经营风险。在发生企业财务危机之前,企业不仅用于日常开支的库存现金供应紧张,企业的银行账户余额也不多,而且能迅速变现的流动性强的资产也不足。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很可能会因现金匮乏而陷于停顿。这种停顿其实就是财务危机的发作。
尽管个别年度企业现金净流量出现负值并不代表企业必将出现财务危机,但现金净流量为负值,或比前期大幅的非常规性递减却是行将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的普遍特征。企业现金净流量是企业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而发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金额的抵减额。如果接连几期发生现金净流量大幅下降甚至连续出现负值,说明企业资金运作成本上升,或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大幅下降,或企业投资扩张过快,或企业融资出现障碍,最终会导致企业日常经营现金匮乏。
征兆二:存货,尤其是产成品积压明显增加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从会计角度看,存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栏目中,是“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自制半成品”、“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与企业其他流动资产,如现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相比,存货变现能力相对较差。有统计表明,存货往往占用企业全部投资的 40%。存货积压,尤其是产成品积压,使本属于供销售的产品大量积存在企业及渠道中。这时,大量的资金因生产产品变成实物形态却无法转换,造成资金沉淀而难以流动,大量耗费企业的资金。
产成品积压除了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和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外,通常还预示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销售难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解决存货积压的问题不仅需要借助财务手段,同时还需要借助企业销售策略甚至经营战略的调整。
每月存货与销售比率的变动是反映存货积压的重要财务指标。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掌握关于存货与销售比率的一般标准,任何一个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如果高于这个标准,都可能是企业财务问题的早期信号,不少情况还与非预期的销售下跌有关,必须通过增加销售或削减采购等办法来及早解决这一问题。
征兆三:企业销售总额大幅下跌
一般情况下,销售的下降会引起企业各部门关注,但却往往仅看作是销售问题,而较少考虑财务后果。事实上,销售量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尤其是非预期的下降(如恶性竞争、产业衰退等)。销售下降是企业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一方面,许多企业希望能通过赊销等手段刺激销售,但另一方面,销售下跌无疑会对企业现金流入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情形下扩大赊销活动范围,对原本紧张的企业现金流入而言,则是雪上加霜。
销售下降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可能并不会立即充分表现出来。这主要是由现金流量的滞后性导致的。例如,一个企业在 30 天的付款条件下,月销售额为 500 万元,如果其客户信守其付款条件,则该企业每月有 500 万元的现金流入量。现在假如该企业 5 月份的销售额降为 400 万元,那么 5 月份的现金流入量会不会变成 400 万元呢?由于 5 月份流入的现金是该企业 4 月份的销售额,仍然会是 500 万元。5 月份下降的销售额会使 6月份的现金流入量减少。如果企业仍要按每月 500 万元的正常销售支付采购费和其他开支,最终会导致企业存货积压,并引发财务问题。
征兆四:应收账款余额快速上升且平均收账期延长
应收账款在中国许多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很大比重。许多企业对应收账款催收回款困难深有体会,而对应收账款可能引起财务危机却重视不够。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要在期末分析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这种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应收账款对企业现金周转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低估了应收账款的潜在危害性。应收账款的潜在危害性之所以容易被低估,关键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很漂亮的账面利润,这种利润往往能迷惑住决策层。企业盈利情况下之所以还会资金周转不灵,就因为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一般是要缴税的,而且与这种收入相配比的是生产耗费和销售费用,应收账款只创造了“物流”,不能在现金流转变为物流之后,再将物流迅速转化为现金流。此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缺乏。当企业的现金余额由于客户迟缓付款而逐渐消失时,较长的平均收账期就会成为企业严重的财务问题。
征兆五:交易和回款记录恶化
交易记录恶化主要表现在客户偿付货款中的延期或违约现象的增加。交易记录恶化既可因企业授信和销售策略不当而引起,也可因企业下游行业出现不景气而引发。交易记录恶化直接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资产质量,不仅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和资金周转,还会导致企业呆坏账的增加,其结果很可能诱发企业的财务困境。
征兆六:投资规模过度,扩张过度
投资是资金和资源的占用,必须有配套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一家企业若超出自身的资金承受能力,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盲目进行收购扩张,可能使企业因负担过重、支付能力下降而陷入财务危机。日本的八佰伴、我国的德隆等就是因为扩张速度过快,造成现金断流而倒闭的。一个企业新建项目或对原有的厂房进行大规模扩修,都是扩张业务的表现。一旦业务发展过程中企业未进行严密的财务预算与管理,很可能会发生周转资金不足的现象。因而,对于大举收购企业(或资产)的行为要多加注意,要能够透过繁华的表象发现财务危机的征兆。
征兆七: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混乱
若一个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管理混乱无章,则很难保证公司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难以保证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的科学妥当,甚至无法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这种企业很难摆脱财务危机的阴影。
征兆八: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负债率明显提高
投资失败、经营亏损、意外事故、法律纠纷、商业欺诈等因素均会造成企业资产大幅缩水。与其相对应的是,企业流动资金减少,负债率上升,资金链条紧绷,且再融资能力下降。如果情况严重,财务危机的发生将难以避免。
征兆九:企业信用等级被调降,继续融资面临瓶颈
企业的资信等级被银行或信用评估机构调降是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重要信号。除此之外,资信等级下降还会对企业融资产生不利影响,轻则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重则关闭企业外部融资的大门。一旦企业失去外部融资能力,只能靠内部资金发展,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必然下降。
征兆十:企业经营业绩的可预测性大幅降低
如果企业销售和盈利状况变得越来越难预测,则说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在不断增加。这种经营风险最终必然会在财务上得到体现,并威胁企业的财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