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加工是不同于生产加工的一种简单的加工形式,能够弥补生产加工的不足,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流通加工广泛应用于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食品的加工中。要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应明确加工目的、恰当选择加工地点、充分考虑加工的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
1.明确加工目的
流通加工不同于生产加工,不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对商品价值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产生一定的附加价值,所以,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必须首先考虑加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独立于生产加工之外的加工形式,流通加工在加工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其加工的意义。有些流通加工,如水泥的流通加工,对单个企业而言可能经济效益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它提高了建筑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属于必要的流通加工。因此,流通加工合理化首先要明确加工目的,即加工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和企业两方面的效益,而且是否能够取得最优效益。对流通加工企业而言,与一般生产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流通加工企业更应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在以补充完善为己任的前提下才有生存的价值。如果只是追求企业的微观效益,不合理地进行加工,甚至与生产企业争利,就有悖于流通加工的初衷,成为不合理的流通加工形式。
2.恰当选择加工地点
流通加工的地点选择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工地点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设置在靠近生产地区,二是设置在靠近消费地区。
(1)设置在靠近生产地区。为方便流通加工环节,以提高运输效率、延长保管时间等实现物流效益为目的的流通加工,应设置在靠近生产地区。如:木材的改制、木屑的压缩和食品的冷冻、罐头的制作等流通加工应当设置在靠近生产地区,减少无效运输,增加保管时间。
(2)设置在靠近消费地区。衔接大批量、少品种和多样化需求,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销售数量为目的的流通加工,一般应设置在靠近消费地区。如:食品的拆装、拴标签、贴标志和家具的组装等流通加工都应设置在靠近消费地区,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干线运输和直线运输的衔接,避免多品种、小批量货物的干线运输,同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加工方法。
3.考虑流通加工的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
流通加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加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除了个别政府或政策导向的流通加工,大部分流通加工都必须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比。如果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投入过多,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能成为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如:自行车、缝纫机等都在流通领域组装,是由于其组装的技术性不强、便于操作、对设备和工具没有特殊要求;如果汽车的组装在流通领域进行,就很难实现,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费等,基本不会产生效益,相反还会降低产品的可靠性。
流通加工企业的利益不是从与生产企业的利益争夺中获取的,而是在“通过合理的流通加工形式,提高货物的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改善客户服务水平,增加产品购买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的。合理的流通加工还应与配套、配送结合,以节约能源、节约设备、节约人力为主要目标。
4.正确选择加工方法
流通加工方法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非常重要的内容。流通加工方法主要包括流通加工的工艺、流通加工的程度和流通加工的技术等。如果过分夸大流通加工的重要性,而将生产加工的环节转移到流通加工,往往会造成不合理的流通加工;另外,如果忽视了流通加工而将所有加工环节都移到生产领域完成,会增加生产企业的负担,可能耽误主要的业务。如:计算机的组装,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拿到流通领域进行。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其在流通领域组装后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属于不合理的流通加工,其组装还 应在生产领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