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前,西方企业一直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长期被忽视。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并恶化。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工商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经营丑闻:行贿受贿、胁迫或欺诈交易、规定垄断价格、污染环境、不平等对待甚至歧视员工等。
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要求政府进行调查。此后,美国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涉及企业伦理道德的社会运动,有力促进了西方国家对企业伦理文化问题的关注、研究。
(1)消费者运动。消费者运动的中心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作用是保证了对经营者欺诈行为的及时揭露。社会舆论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斗争,同时使公众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程序向有关企业索赔、起诉和制裁。
(2)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推动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催生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3)工会运动。工会为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对企业的违法与侵权行为进行了斗争,使一些黑心业主的不法行为受到揭露;与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猛烈抨击了不法企业主对广大消费者的坑蒙拐骗行为、污染环境及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激起了一次次反不法企业的浪潮,不仅使企业家遭到鄙视和痛骂,还给企业及企业主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严峻的现实使企业家开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认识到这不仅导致自己与员工、消费者及社会的关系恶化,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企业家的自身利益与安全,一些企业家开始思考自己和自己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重视企业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