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这说明,知识是提高管理者智慧、能力的基础。
(一)最佳知识构成的原则。
1.整体性。各种知识在构成上,必须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管理者应把所掌握的各种知识,进行综合、溶化,并在管理活动中,以最佳的工作能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精湛的领导艺术显示其整体性功能。
2.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应掌握的知识应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同一个管理者,对不同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应有不同的侧重。
3.有序性。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是一个有序发展的过程,即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对获取的有关知识,哪个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学得深些、专些,哪个一般掌握,等等,要进行科学的安排。
4.开放性。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不能是凝固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自我调节知识结构,为知识的积累开辟“源头活水”,才能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不断发生新的质的飞跃,永保最佳状态。
就具体的知识结构,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有人认为管理者的结构应是“T”字型,其知识面要广,可用“—”表示;同时精通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深度,可用“1”表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合格的管理者。有人曾经编制了一种“帷幕式”图表。这种知识表明,越到高层,需要软科学知识比重越大;而越到基层,则需要的硬科学知识比重越大。另外尚有“飞机型”、“蛛网型”、“金字塔型”、“座标型”等多种知识结构模型。它们虽形式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强调了知识的时代性、广泛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动态性。
(二)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深有体会地写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都能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这充分说明管理者具备的知识越丰富越好。
1.在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方面:具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生物、美学、逻辑学、电子计算机及环境科学知识。
2.在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另外,还应学习中国革命史、及党的方针、政策知识。
3.在管理科学及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管理学、领导科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管理心理学、伦理学、国民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人才学、社会学、政治学、行为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法学、创造学及统计、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知识。另外还要学习与管理工作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
上述所列科学知识,决不是机械的加总,而是根据每一个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专业和具体岗位,按比例地结合起来,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核心、以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管理科学知识为主体的相互交融的有机构成。
上面列了40余门科学知识,可能有的人认为太多了。不是的!一个管理者的知识越丰富,其管理能力越强。有人列了如下公式可供参考:
一个管理者的能力=管理科学知识+管理艺术+经验积累
列公式者并认为,仅有管理的科学知识,其成功率为50%;而仅有管理艺术和管理经验,其成功率为50%。可见,多掌握些科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多数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未受过高等教育。这些同志要系统地掌握上述科学知识,除了放下眼下的工作去学校或各种培训班学习之外,主要靠自学。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没进过大学的门,而是靠自学成才的。
有不少人自学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如“自学七要”,即:要订好计划、要放下“包袱”、要花大气力、要循序渐进、要独立思考、要持之以恒、要学以致用。其中的“包袱”指思想上认为自己年龄大了,青少年时期已过,脑子不好用啦,有人认为自己工作太忙、家务事太多,没有时间学,等等。要知道,脑子越学越思考就越聪敏,时间少是事实,但总可挤出一些的。
其中的“花大气力”是指学习中要高度集中精神,刻苦钻研。还有的人提出“学风十戒”,即: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识;戒浮,浮则不深,戒躁,躁则无得;戒急,急则不达;戒惰,惰则无进;戒粗,粗则易错;戒袭,袭则无创;戒奇,奇则常谬;戒名,名则难实。
学了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大脑不是单纯地装知识的仓库,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转化呢?一要驾驭知识,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学会综合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二要融会知识,不要囫囵吞枣,要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便于灵活运用。三要超越知识,即不要被所学知识框死,不要迷信本本,而应当在原来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经过思考、概括、提炼,有新的创见,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或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发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