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发展阶段
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道德发展所经历的3个层次和6个阶段如表1-1所示。
表1-1 道德发展的3个层次和6个阶段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愿望;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6个阶段,而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也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
2. 个人特征
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受到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影响,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常常有着不同的个人准则。尽管价值准则和道德发展阶段看起来相似,但它们其实不一样:前者牵涉面广,包括很多问题;而后者是专门来度量独立于外部影响的程度。
除价值准则外,人们发现还有两个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 结构变量
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是正式指导的例子。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管理者越可能降低其道德标准。
4.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控制能力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敢于对不现实或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发起挑战。
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工作小组和部门的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 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越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离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道德问题的强度就越大。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