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实真的如此吗?比如抢盐事件,一个人因为恐慌日本核危机,赶紧去囤盐,其他人尽管对此有所怀疑,也忙不迭地跟着去抢购,结果大家都跑到超市去买盐,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风潮。可最后证明大家都错了,群众的眼睛不但没有雪亮,反而比较愚昧。
这就像是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大家看到后,也都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生活中人们总是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值得我们去警惕和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在这个过程中,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其实是影响人们是否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会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除非他特别聪明,判断力极强,而且性格极为冷静。另外,压力也是另一个决定羊群效应是否发生的因素。比如在一个团体内,谁如果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有时,哪怕大家都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也会因为不想受到指责,而选择跟在后面去盲从。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有一个老师,他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突然说去隔壁储藏室的阁楼上拿点东西,刚出去不久,就听到他从高处跌落的声音,这个时候,学生的反应会是怎样呢?事情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反应是要随着学生人数的多少而不同的。如果是满满一屋子学生的时候,自始至终,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出去看看;如果当有三四个学生,大家会你看我,我看你,犹豫一会儿后,最后总有一个学生坚持不住起身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如果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的时候,他绝对想也不想,立即起身冲出去帮忙了。什么是羊群的表现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当他只有一个人时,做出判断会很迅速,但当一群人在一起时,却都依赖于他人替自己的大脑做主。
再比如,当我们发现有人当街昏迷倒地的时候、有人突然落水的时候、有人被掏钱包的时候,你会发现羊群效应体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周围可能有很多人,也可能会有越聚越多的人,但是最后很可能出现的结果却是,连一个能够出手相助的人都没有,除非有人主动跳出来,带领大家去救人。否则,大家都会“间歇性”失明,甚至也不能说是“失明”,而是更加过分地沦为了“可耻”的看客。对于这一类的现象,我们也并不能简单地斥责人们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心良知的泯灭!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其实根本就是羊群效应在作怪。
在投资市场中,羊群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普通大众往往最容易丧失掉基本的判断力。因为人们都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不相信自己,反而信任别人的大脑。普通人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都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向来都有功利的一面,同时媒体还会被强势机构所利用,用来引导和控制普通投资者的选择。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想拿出一些钱去投资时,就要格外注意了,专家并不会代表你的眼睛,如果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和有倾向性的分析,你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且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思维的最好方法。
对我们个人来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我们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当然,太有个性也不是好事。但是归根结底,不管你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我们能否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态度。
消费中的羊群效应
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花钱对个人来说,有时是非常理性的,一旦放到一个群体中,非理性的色彩则逐渐变浓。比如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她们都喜欢与同性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像同事、闺密,她们因为眼光更接近,喜好更相同,购物也更加有乐趣。不过,一种跟风的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看到同伴买什么样的化妆品、衣服或时尚小包,她通常也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购买大军,进行跟风消费。
所以购物时,我们最好挑选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因为如果你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不免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非理性行为。要知道在消费的过程中,同伴的示范作用经常会对你的消费选择产生不小的刺激和引导。对普通人来说,爱攀比、好面子、趋同性的消费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病”,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也很难简单地克服这样的问题,所以就会出现大量的非理性的消费。
要想避免这种非理性消费的产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当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购物,而且最好是单独购物,以消除非理性购物对自己财务状况带来的不利影响。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或者职场环境中,则更容易产生“羊群效应”,而且规模比较大。比如,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会蜂拥而至,或者投资公司会把钱投入这个行业,或者其他的公司会马上效仿这个品牌,直到该行业的产品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有的企业出现赔钱的状况,于是大家才会一哄而散,资金迅速逃出。
就是说,大家都热衷于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把赚钱的希望寄托在“第一人”身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冒险开拓的勇气以及独创意识。
对职场中的人而言,往往也会出现跟风似的“羊群效应”。就拿找工作来说吧,做IT有前途的时候,大家就都想去做IT,报考计算机行业的人大量增加;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又都一窝蜂拥上去,使管理咨询业成为热门行业;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会蹦出几个稀罕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的,于是大家又都去学英语,形成一股外企热和英语热潮;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又都去报考公务员。这些都是羊群效应的现象反映,其实,凡是在后面跟风的人,已经喝不到最新鲜的羊奶了。
要知道,对一个人最适合的,应该是真正属于他的工作,而不是别人去做的事情。最“热门”的职业有时不一定属于你,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越努力反而会导致越惨重的失败,付出更大的代价。跟风者总是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懒得思考,也不想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冷静地分析。他们跟风的目的,本来是想避免风险,结果却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反而还不如那些投身冷门行业的人,最初看似最有风险的人,却得到了最安全也最有前途的未来。
股市和投资中的羊群效应
股市和投资中的羊群效应是最常见的,巴菲特曾经对此做过辛辣的讽刺:“只有海水退潮时,才会发现谁光着屁股。”这句话就是讲那些跟风的人,股价疯狂上涨时,他们不停地跟进,结果一崩溃,他们赔光家底,又都落荒而逃。巴菲特恰恰相反,他从不跟风,越是人们追着购买的股票,他越会保持距离,反而会在股价跌在谷底、人们纷纷逃离时,他欣然入市,收购那些股价便宜得像一张纸的股票。
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上,单个的缺乏理性的投资者,他们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很少冷静地分析赚钱的真正玄机在什么地方。
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掉渣饼”,就是投资中的“羊群效应”的典型。当初掉渣饼迅速红遍全国的时候,不少加盟者以为这种手工作坊式的餐饮业可以打“持久战”,可以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步伐,都毫不犹豫地纷纷把“宝”押到掉渣饼上。其中不乏想靠掉渣饼生意挣一笔钱的小本生意投资者。他们原本以为这个人力、物力都不需要太大投资的小本生意可以帮助他们改变马路游击或惨淡经营的现状,但是没想到,这种盲目跟风行为却造成了很大的亏损。
比如,在北京丰台车站附近有一家生意曾经一度非常“火爆”的掉渣饼铺子,可是没有红火多久,买卖就变得非常冷清,前来买饼之人寥寥无几。与刚开业顾客排长队买饼时的景象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个店铺的老板王先生说,之前他看到掉渣饼的生意非常好,别人开店都赚了钱,而且觉得掉渣饼生意成本低,技术很容易掌握,两个人就可以开业,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市场大,所以才开了一家掉渣饼店。一开始的时候生意确实很好,一天卖五六百张饼不成问题。但是没过多久,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最差的时候一天才卖十来张饼,连一天的房租都不够。最终只有惨淡收场了。
在资本市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的原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加具有信息的优势。“老李是有经验的股民,这些年来没少赚钱,听他的没错。”“小何在证券公司有熟人,知道的信息肯定比我多。”出于类似这样的原因,人们就开始相信别人的眼睛,把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统统捂上,跟在对方的屁股后面往前走。
“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的机制引发。比如,当资产的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这是一种无奈的跟风,但其实已经是在招致损失之后的被迫选择。还有就是像巴菲特批评的,因为股价的上涨,在群体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的能量迅速积聚,就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至,大盘跳水时,恐慌的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又纷纷夺门出逃,这样,跳水时的能量也无限放大,很容易就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逃跑的人越多,大家集体损失的钱就越多。
股市上的羊群效应,本质是源于人性的贪婪。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祸莫大于不知足。”贪婪可谓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正是投资的大忌。因此,克服贪婪是投资者必须学会的一种基本技能。著名的市场专家和投资家詹姆斯·克拉默就有一句名言:“牛市赚钱,熊市也赚钱,但猪到哪里都被宰杀。”这是对投资市场上那些身在羊群之中的贪婪者最好的忠告。
克拉默对此洞察于胸,每当他觉得某个人过于贪婪时,他就会播放一段猪哼哼的录音。他认为,牛市看涨赚钱,熊市看跌赚钱,就像巴菲特一样。许多人问克拉默:“2000年3月,股市在高位运行只维持了短短10天的时间,你是如何知道应该收手卖空的?”克拉默不甚严肃也不甚犀利的答案是:“我不想变成猪。”言外之意,其实是他不想成为羊群的一员,当时,许多股票都涨到了不可思议的价位,在那个时候,人们有很多理由继续留在股市里,而且是一些看似聪明的、合理的理由。但克拉默及时抽身而出,最终保住了胜利的果实。因为他既能克服自己的贪婪,又能与羊群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