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的行为是对市场上信息的反应,但究竟什么是信息呢?散户投资者可能会把今天的消息、昨天的信息甚至一两个月前的信息当成一则好消息,并借此进行投资。但事实上,只有新的信息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
举一个简单例子,假设某公司在三月份公布的年报中披露去年由于经营不善而出现亏损。在消息公布后,股价往往出现下跌。但到了六月份,如果还有分析师据此判断这家公司不具有投资价值,就会被大家诟病。因此过时的消息可能不会引起股价的波动。从这个角度讲,大家需要了解能非常有效地反映在市场上的、新近出现的信息。
然而,我们发现很多散户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由于他们不是全职进行专业的投资工作,他们获得信息往往是通过读报,看电视,和朋友交流等等。虽然他们有可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但在时效性上会大打折扣。比如某公司在一周前发布的利好消息,散户投资者可能在一两周之后才得到,并据此制订投资策略。作者通过研究美国散户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发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结果。若某公司公布了利好消息,投资者会在之后一周内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说明市场对于这只股票今后的表现有着正面展望和良好预期。然而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行为在一周之后有显著区别。前者会在利好消息公布后一周之内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而在一周之后,买入和卖出的比例基本上回到平衡状态。说明机构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随时效性降低而减弱。而后者则恰恰相反,他们会在利好消息公布后的一周、两周、一个月甚至五个月中持续买入该公司股票。也就是说,散户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旧信息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路演以及同公司高管的沟通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而散户投资者通过报纸、电视和与朋友交流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滞后的,而且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传播过程中都会有损失。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发现了两个重要的趋势:一是散户投资者的信息来源比较集中,二是他们对同样的信息反应趋于同质化。因此,通过观察一些散户的投资策略和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另外一些散户的做法。而这两个趋势也导致了我们下面谈到的“羊群效应”。
因此,虽然每一个散户投资者都在为获得更高的收益进行研究、制订决策,但若将散户投资者视为一个整体,他们的行为倾向是十分一致的。比如我们发现,当有些散户在买入或卖出某只股票时,其他很多散户也在进行同样的操作。因此,如果我们把所有散户看作整体,就会发现,更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在群体内部进行零和博弈,而是像大的机构投资者一样同其他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易。这里就会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
生物学中的羊群效应是指,羊群会在头羊的带领下不假思索地做出相似行为。这种同质化的行为有两点优势,第一,他们可以更快地发现潜在的敌人,第二,他们可以把一些比较弱小的同伴保护在羊群中间。科学家还针对鲦鱼做过一项实验,发现也存在羊群效应。例如,鱼群会跟随几条领头鱼一起游动。实验者还发现,即便某些领头鱼因失去鱼头而任意游动,鱼群仍会不假思索地跟随领头鱼一起游动。散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有类似的倾向:他们通常选择跟随其他散户的步伐。
因此,散户的决策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不用实地调研,不用挖掘公司基本面信息,只需遵从亲戚朋友及媒体的推荐即可。这就是投资领域中的羊群效应,俗称“跟风”。
这种策略能否赚钱取决于进场和退场时机的把握。散户投资者如果能够在得到消息后较早进入市场购买股票,之后涌入的买盘会将股价继续推高,形成浮盈;而若能在恰当的时候退出,就可以获得不错的业绩。
但是实际数据显示,散户投资者往往缺乏这种准确把握时机的能力。首先,他们获得的消息时效性较低,其他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可能早已买入股票并将股价推高。比如,当公司股价在每股10元以下时,一些较早获取信息的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通过分析认定公司的真正价值在每股12元,于是选择进场。随后进场的资金会将股价继续推高,比如说到每股15元。此时,较早入场的投资者判断这家公司的基本面业绩不足以支撑每股15元的股价,所以选择抛出股票,股价下跌。而根据滞后信息而选择在每股15元进场的散户投资者就被套住。
但如果投资者力量足够强大,有可能在短期内将股价炒到每股17元、18元。虽然公司基本面只能支撑每股12元,但很多选择在15、16、17元入场的散户仍抱有幻想,认为股价会涨到每股20元甚至25元。就是在这种不现实的幻想驱动下,很多散户会在高位买入估值很高的股票。在2009年创业板刚刚启动的时候,有很多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都在80倍以上。但上市之后,很多公司的业绩反而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于是,那些对未来股价上升抱有幻想、受到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影响而入场的散户投资者,由于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投资机会,被更有水平的投资者、券商、恶意上市的公司所利用,为其撤回资金做了掩护,这也让股票失去了进一步上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