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块冰淇淋蛋糕由A和B两人分配,蛋糕的分配规则如下:第一轮由A提出条件,B可以接受,从而游戏结束;B也可以不接受,则游戏进入第二轮。第二轮由B提出条件,A可以接受,从而游戏结束;A也可以不接受,于是蛋糕完全融化,游戏同样结束。
虽然大多数人基于“社会常识”或者说是善良的心理,预期一半对一半的分配方案看起来最公平,其实这个博弈却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事实上,假设蛋糕的总量是1,那么A要1/2,B要1/2,固然是一个纳什均衡;A要3/4,B要1/4,也是纳什均衡;甚至A要19/20,B只要1/20,也是纳什均衡。最“严酷”的,莫过于A要1,B什么都得不到,这也是纳什均衡。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当然,反过来也一样。
在这个典型的谈判过程里,蛋糕是在缓慢缩小的,而且在全部消失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让人们提出许多建议和反建议。这表明,通常情况下,在一个漫长的多轮的讨价还价过程里,谁第一个提出条件并不重要。几乎一半对一半的解决方案看来还是难以避免,除非谈判长时间陷入僵持状态,“胜方”大概什么也得不到,“败方”自然也不会更好。或许,最后一个提出条件的人可以得到剩下的全部成果。不过,真要等到整个谈判过程结束,大概也没剩下多少值得赢取的东西了。得到“全部”,而“全部”却意味着什么也没有。
这看起来是非理性的,但是如果从长远着眼,希望建立或者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不好对付的讨价还价者的形象,从而为日后的讨价还价奠定基础,就是理性了。因为将来的讨价还价可能是跟A进行,也可能是跟其他人进行,他们将同样得知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实际操作当中,A同样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要向B放出刚好足够的诱饵,比如留给他一小片蛋糕,引诱他上钩。
不过,一旦出现需要第二轮谈判的情况,局势就会变化,桌子上只剩下半个蛋糕了,情况将大大偏向于B。假如在第二轮A拒绝接受B的反建议,剩下的半个蛋糕就会融化,双方都将一无所获。
面对这个两轮的博弈,A现在必须向前展望其最初提出的条件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其所提出的条件太苛刻,B可以拒绝这个条件,从而在第二轮占据有利地位,反过来就剩下的半个蛋糕提出“接受或者放弃”的分配方案,逼迫A就范。这实际上意味着B已经将那半个蛋糕握在自己手里。
可见,如果A不能阻止这一幕发生,即如果不能阻止博弈进入第二轮,其也必将一无所获。一旦看清这一点,A会从一开始就提出与B平分这个蛋糕,这也是说,这个方案刚好足够引诱对方接受而又为自己保有一半收益。这样,他们马上达成一致,形成约定,平分这个蛋糕。
这个推理的启示是,动态博弈的所谓“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原理,可能在整个博弈过程开始之前,已经确定了博弈的最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