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一天,有位经济学院的教授做了一个现场拍卖钱的活动:他拿出崭新的100元钱,对在座的40位同学说:“我拍卖这100元钱,条件有两个,一是每个人都必须出价,二是出价最高者可得到这100元钱,其他人则需把自己所出价的相应金额交上来作为班费。”因为别开生面,同学们都踊跃参加,纷纷在纸上写出了自己愿意出的价格。
公布出价时,教授发现数字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没有超过35元的,最终出价35元的三位同学平分了这100元钱,其他同学的报价通通成了班费。看着一些同学沮丧的脸,教授笑着说:“你们真是一群既聪明又自私的家伙,第一,你们都不愿意投入超过50%的资金来确定一个未知的收益;第二,由于害怕损失,你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不愿意付出超过收益的1/3。这只是个简单的拍卖博弈,我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们中有人知道了别人的出价,你会改变出价吗?如果参与的人再多一倍,你会改变出价吗?”
在经济学中,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拍卖博弈”。在拍卖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会意识到其他参与人的存在,参与人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并且每个参与人都会推测其他参与人可能采取的行为,根据其推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多次试验结果显示,参与的人数越多,出价就越低。
“拍卖博弈”也称为“苏比克的美元拍卖”,是由美国著名博弈论专家、耶鲁大学教授马丁·苏比克设计的一个拍卖1美元的实验。拍卖过程中必须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出价以5美分为单位,出价最高者将获得拍卖的1美元;二是出价第二高者必须付出自己所喊的价格,但什么也得不到。拍卖开始后,人们的出价从5美分开始,渐渐地开始递增,10、30、60、80、85、90,当出价最高的第一名A喊到95美分的时候,第二名B要白白付出90美分但什么也得不到,于是B干脆出价100美分,想着能够不赚不赔,但A不想浪费95美分,于是干脆出价200美分,使B彻底死心不再往上加价,才结束了拍卖。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拍卖陷阱,不合理的规则注定了只有A和B都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使拍卖结束。这个实验说明了有些时候即使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收益,但还必须坚持做下去,因为人们在付出了太多之后,更不愿意放弃。
“拍卖博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有些对未来不确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含金量,选择了进名牌大学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可是,这些名校往往由于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考生会花费一年到三年不等的时间。一旦第一年投入了精力和时间,产生了成本却没考上;第二年会不甘心前一年的努力和心血白费,倾向于再试一年;第三年的心情更甚。其实,商场中竞争对手为打败对方而付出巨额代价,最终得不偿失的例子也不少见。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拍卖博弈”的陷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摆脱“只有持之以恒才是正确”的观念,并且鼓足勇气学会适时地放弃,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跳出“拍卖博弈”的陷阱。
经济学原理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每个人都是既理性又自私的经济人,趋利避害是其本能。其实在拍卖博弈中,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参加。一旦参与,意味着必然付出成本,每个人都想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当人们进入一个价格攀升的陷阱时,就会使参与者都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