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研究生毕业精选了一家外企去面试,应聘一个渠道推广总监的岗位。没想到面试简单得让他吃惊:一间不大的房间内,坐着八个人,管面试的人笑眯眯地对他说:“小伙子,五分钟内把你面前桌子上的蛋糕切了,分成八份给我们八个人,但要保证其中有一块还在蛋糕盒子里。”王宇一开始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按他的要求,这明显是个悖论,八个人人手一份,怎么可能还有一份在盒子里待着呢?主考官出这道题又不可能是浪费时间寻他开心,这题中肯定会有关键点,想到就能解开谜题。是什么呢?
三分钟后,王宇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只见他沉稳地走到桌前,把蛋糕按要求先切成八份,再一份一份发出去,等发到最后一份时,他突然连盒子端起来直接送给了第八个人。会场之内沉寂了一秒钟,随后响起了赞许的掌声。
事后,他才知道自己凭着创意性的思维从5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其实,分蛋糕的故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际交往、商业谈判、国际纠纷中无不涉及利益的分配。如何切,怎么分,成为当今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论的博弈话题之一。
“分蛋糕博弈”最初源于一个分蛋糕游戏模型,即两个人合分一个蛋糕时,由于每个人都有私心,都想要到尽可能大的一份,这时就很难做到公平。为了让两个人都满意,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一个人切蛋糕,而让另外一个人先选。制定了这一规则后,切蛋糕的人为了不吃亏便会尽可能切得一样大,而选蛋糕的人也因为自己可以先选择而避免了利益的损失。这样一来,最终两个人都会皆大欢喜。这个方法也可以延伸到很多人分蛋糕,这时游戏规则就变了,变成让切蛋糕的那个人最后一个拿到蛋糕,这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切蛋糕的那个人也会竭尽全力地保证把蛋糕分得大小合适。
分蛋糕时,由于谁都不可能切得十分精准,所以很可能会造成切出的蛋糕大小不一。这样一来,谁都愿意作为选择的人,以掌握“后发优势”。同样道理,商业谈判中后出价的人也具有这样的优势。如清朝时期,有一位落魄的公子迫于生计到当铺去当祖传的玉佩。这位公子的心理价位是最低一百两银子。当铺老板看过玉佩后,心理价位是最高出二百两银子。这时谁后出价谁便具有优势,如当铺老板出价一百三十两,即使超过了这位公子的底线,他也会往上加价,如果他先出价一百五十两,即使在当铺老板可承受的范围内,他也会向下压价。当然,如果刚开始出价就超出了对方的心理价位或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讨价还价,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分蛋糕博弈就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变得具有权变性。通常为了保证参与者的利益,分蛋糕的原则只能是合理而非公平。比如说,投资一个公司,甲付出100万元,乙付出60万元,那么在公司产生收益时,就不能按五五分账的原则来切分蛋糕,得考虑进甲、乙两方一开始的资金投入。同样的道理,每个公司在制定工资制度时,也会考虑员工入职年限的长短,对公司贡献的大小等情况。这时,在整个利益链条中,谁来监督分配,谁来约束权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家认为,通常各级利益的分配都会不同程度地遵循着自有利益最大化的规则。在分蛋糕时,只有先制定好一种有效的规则,以约束可能获得最大利益者,才能使所有参与的人都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