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场博弈,一般对局者往往多于两人,这场博弈的结果很少没有失败者的。爱情博弈除非只有两个对局者才有可能实现纳什均衡,更多情况下爱情博弈往往是两败俱伤或是多方损失,几乎不能出现共赢局面,大学生的爱情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个大学生一旦决定谈恋爱,就意味选择的开始。一项关于大学生为什么谈恋爱的非官方正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谈恋爱者并非真正是对神圣爱情的向往,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既现实又复杂的因素,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活的空虚和对生理性欲的需求,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居现象在当今社会如此流行。供求双方的对等地位又因为供方资源的稀缺,这就存在需求方和供需方之间的共同博弈局面。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前提,预示着“再优秀的男性也有可能单身,再龌龊的女子也能嫁得出去”,所以男女对局一般是男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男男对局结果往往相当残酷(这里不考虑部分男生因诸如球打得好等因而引起诸小女生一齐爱慕的情形,不过这种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趋于理性)。尽管供方是稀缺资源,但由于个人偏好的不同,女生仍有可能变为需求方。“男追女如追花,女追男如钓虾”,女生在局中仍然有一定的优势。
爱情博弈原来往往具有先行者优势,即先入为主,现在情形正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慢慢改变,先入者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也起不到任何决定性作用。我们假定Y、X为一对男女恋人,正在准备或已经开始谈恋爱,此时他们两个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强行约束条件,恋爱遵循自由自愿原则。X、Y两人构成一个市场,双方互为供需方,市场博弈是一比一对局。Y与X同时面对的不止一个博弈局,不过他们首先要做的是阻止市场进入者(假设二人真心相恋),这就需要二人的相互的承诺和对市场潜在进入者进行威胁阻止。接着二人博弈一般会呈现纳什均衡局面,由于有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纳什均衡在一定程度下很不稳定。
爱情博弈有可能永远达不到一个均衡状态,大多数学生只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也不打算拼得一个均衡点,无任何经济基础的他们只是在进行着一场爱情游戏,除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和消除所谓的空虚郁闷,并不能有任何显著或潜在收益,只能是更大的空虚或将来的后悔,理性人假设还不如经济人假设在此适用。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再是“豆蔻年华”,一个似乎不太公平但却客观的事实是,对于女研究生而言,她们的人生曲线是向下降的。因为随着年龄在上升,而漂亮程度却在下降,所以每接近下一个时点,她们的选择成本都要更高一点,她们比男研究生需要更为现实的选择。
而对于男研究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上升的,因为年龄、容貌对于男生相对不如女生那么重要,而伴随学历的上升和能力的增强,每接近下一个时点,他们的前途都更为锦绣,他们的选择成本相对要低。
所以女研究生嫁给人生贴现率比自己低的男研究生的概率不是很大,而嫁给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男人的概率则相对要大。
男研究生们岂非要失望透顶?不。根据迭代模型,理性的结果是男研究生只好追求女本科生,正是利用时间差和代际成本转移,爱情在两个阶段的学生之间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