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定理:若要经久不衰,切勿经久不变

2019年6月25日07:34:56里德定理:若要经久不衰,切勿经久不变已关闭评论

打破死板教条,树立创新思维

企业好比斜坡上的球体,由于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的影响形成的制约力,有向下滑落的本性;要想使其往上移动,需要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支撑力,保证他不向下滑,这好比企业的基础工作;另一个是拉动力,促使他往上移动,这好比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两个力缺一不可。企业要稳步发展,必须使企业的拉动力大于制约企业的制约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打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克服自由主义,不断完善机制,创立健康有创造性的企业文化。

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知道健怡可口可乐,它是可口可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一种减肥可乐。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还记得“特伯”。其实“特伯”才是可口可乐公司最早的减肥可乐。那么为什么“特伯”失败,而健怡可口可乐能够成功呢?

1962年可口可乐公司新任董事长奥斯汀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发明一种新的减肥饮料。20世纪50年代美国妇女越来越留心食品的卡路里含量了,她们疯狂地努力与肯尼迪总统苗条的身材看齐。1961年,皇冠公司把它的减肥可乐在全国推销,强力冲击可乐市场。在市场调查显示28%的人们密切关注体重之后,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你争我抢地追赶减肥可乐。奥斯汀给可口可乐的减肥饮料研究编码命名为“Q计划”,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精力丝毫不逊于后来在健怡可口可乐上的投入。

问题出现在对新产品的命名时。汤姆·劳——芬达饮料公司主管营销公司的“一把手”,论证说应该把它取名为健怡可口可乐。但遭到奥斯汀的厉声驳斥,“这个建议简直是异教邪说,为什么公司要拆分自己的招牌,而将其用到另一种减肥饮料上呢?况且,难道另一种带有可口可乐名字的产品不会削弱商标,搅混顾客,影响已经低迷的装瓶商士气吗?”最终新产品选定TaB(特伯)的名字。

因为公司对这种新生的健怡饮料态度含糊,特伯没能成为减肥饮料市场的主控饮料——美国整个软饮料消费中1/10多都消耗在减肥饮料市场上。截至1964年,特伯只在这个关注体重者的市场上占据10%的份额。“饮食百事”也在那年首次亮相,因为百事可乐公司不像可口可乐公司有太多的传统羁绊,于是它抓获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新任CEO郭思达和戴森重新开始了生产减肥饮料的计划。健怡可口可乐这种新产品将会构筑一条“延伸的生产线”。时机与民意相得益彰:消费者没有减少可乐饮料的消费量,但由于减肥时尚的开始,他们的消费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

这一次不同的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在于使用了可口可乐名字的“商标权”。他们深信,健怡可口可乐会给公司带来活力。就像在1980年给企业高层的备忘录里说的那样:“过去几年,我们的公司形象已经沦为传统、固定和保守。”郭思达指出可口可乐公司的被动时代应该结束了。

“不能适应就要落后或者被淘汰——不管现在的位置有多高。”他直言不讳:“没有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为了解决竞争问题,郭思达强调他会考虑“修改任何一件或所有产品的配方”。

立竿见影,健怡可口可乐超出了公司原有的期望。1983年年底,它已经攫取了均衡苏打市场17%的份额,成为美国饮料界第四大畅销产品,并且占领了28个海外市场。重要的是健怡可口可乐打破了死板的教条,为可口可乐公司注入了活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之激烈,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生活于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人们需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应变能力,审时度势,综观全局,于千头万绪之中找出关键所在,权衡利弊,及时作出可行的判断与行动。在一般意义上说,应变素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能力。谁能及时地正确洞察社会变化,并能作出最迅速的反应,谁就将走在前头;而头脑封闭、反应迟钝、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就会一再地坐失良机;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轻率地追随变化潮流的人,也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造成决定上的失误。

总之,创新不是空洞抽象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打破旧框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冲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把创新作为灵魂、动力和源泉,用创新的思路谋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凝聚力量、用创新的措施破解发展的难题。因此,打破教条的思维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条件,而改革创新则是放开思维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